从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征入手欣赏诗歌
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
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常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
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的《访隐者不遇》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欧阳修的《蝶恋花》
二、抓住诗词中能粘合情与景的实词、虚词,以“融合”诗歌的情与景,体会诗歌的意境。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痛苦。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例: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霏霏”正是怅然若失的征夫情怀。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萧萧”“寒”满载的是壮士报国的悲壮情怀。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江汉》
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对于借景言情和缘情布景的诗歌则需要寻找一个情景交融的“融”合点,
从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征入手欣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