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防志愿者培训大纲(讨论稿)消防志愿者(FireVolunteer)是指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和技能等资源,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消防服务和帮助的人。按照国家13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中国消防志愿者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公安消防部门负有对消防志愿者进行消防业务知识培训的职责。为切实履行好这一职能任务,培训消防志愿者掌握“两知三会”知识,特制定本大纲。培训目的:通过培训,消防志愿者能够掌握火灾预防基本知识,了解消防安全管理基础知识,会报火警、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疏散逃生,能够熟练开展消防宣传教育、预防和整改火灾隐患、组织疏散或逃生自救。培训形式:以集中授课、现场辅导为主,适时开展基本灭火、疏散、逃生训练。培训内容:共分为消防志愿者服务指南、消防基础知识、消防法律法规、典型火灾案例、消防管理工作、检查整改火灾隐患、火场逃生自救常识、实际操作体验八部分内容。课时安排:培训时间为2天,共16课时。其中《消防志愿者服务指南》2课时,《消防基础知识》3课时,《消防法律法规》1课时,《典型火灾案例》2课时,《消防管理工作》1课时,《检查、整改火灾隐患》2课时,《火场逃生自救常识》2课时,《实际操作体验与观摩》3课时。第一章消防志愿者服务指南组织学习《中国消防志愿者服务指南》第二、四、五章。第二章消防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爆炸和火灾一、燃烧(一)燃烧的概念燃烧是指可燃物与助燃物(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二)燃烧的必备条件燃烧所必备的要素是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源。当然,仅有这三个条件还不能肯定形成燃烧,还要考虑一定数量的关系,比如要有一定的可燃物的浓度,一定的氧气含量,一定的点火能量等。燃烧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可燃物的燃烧性能,数量,表面积,状态,所处的位置,通风的情况,助燃物供给的强度(通常是指氧气),点火源的温度等。(三)物质燃烧的特点物质燃烧的特点各有不同。可燃液体的燃烧,通常是液体表面分解或挥发的分子、蒸气的燃烧。燃烧与否、燃烧速率等与液体的蒸气压、闪点、沸点和蒸发速率等性质有关;固体可燃物必须经过受热、蒸发、热分解过程,使固体上方可燃气体浓度达到燃烧极限,才能持续不断发生燃烧。其实质是固体可燃物的分子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化学反应;气体的燃烧则是气体分子的燃烧。(四)闪点、闪燃、阴燃、爆燃、自燃闪点是在规定实验条件下,液体(固体)表面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这个数值越低,则其燃烧的危险性越大。闪燃是在液体(固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阴燃是指没有火焰的缓慢燃烧现象。爆燃是以亚音速传播的爆炸。自燃是指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现象。有些固体能够自发燃烧,比如黄磷,自发燃烧的温度叫自燃点。二、爆炸(一)爆炸的定义由于物质急剧氧化反应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者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二)爆炸极限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浓度,称为爆炸极限。比如氢气,爆炸极限是4~75,也就是说,氢气在空气中混合,如果占到空气的4~75%,就可以发生爆炸,低于4%,或者高于75%,不发生爆炸。(三)爆炸下限、上限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能使火焰传播的最低、最高浓度成为该气体或蒸气的爆炸下限、上限。三、火灾(一)火灾的概念火灾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二)火灾的表现形式火灾的表现形式是燃烧或者爆炸。(三)火灾分类按照燃烧物的不同,火灾通常分为四种。A类火灾是指固体物质火灾,比如木材;B类火灾是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比如汽油、石蜡等;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比如天然气、氢气;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比如钾、钠。(四)火灾分级按照国家最新统计规定,火灾分为四级:死亡3人以下,或者重伤10人以下,或者直接财产损失1000万元以下的火灾,为一般火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者直接财产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火灾,为较大火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或者直接财产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火灾,为重大火灾;死亡30人以上,重伤100人以上,直接财产损失1亿元以上的火灾,为特别重大火灾。第二节防火知识一、建筑防火建筑防火是防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防火的主要措施是按照国家消防技术规范,对建筑消防设计进行审查,确保其在总体布局、耐火等级、防火间距、消防车通道、建筑构造(防火分隔、疏散通道)、消防给水和灭火设施、防烟与排烟、暖通空调、电气等方面符合标准,控制火灾事故发生,并在发生火灾事故时减少损失和人员伤亡。(一)建筑防火的基本概念1、建筑物的划分建筑物分为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
中国消防志愿者培训大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