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凤杰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以前,韩国基本实行“官制金融”,政府将金融业作为执行宏观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的工具,直接控制银行的信贷经营。这种以政府干预为导向、以银行为基础、执行严格的资本管制的金融体系使韩国创造了几十年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奇迹”。但是,90年代初期以来的不当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开放直接导致了韩国的金融危机。危机后,韩国不是通过截断金融市场与外部联系的办法进行消极的防御,而是进行了更加大刀阔斧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开放,政府的政策重点转移到金融结构的调整和金融体制的改革上,并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适应性调整。韩国的经验表明,国家主导型的模式取得不错的经济发展业绩的同时,几十年的金融压抑也培育了一个官僚金融体系和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阻碍势力,经济转型也必然面临复杂的经济政治挑战,金融开放一定意义上成为政府推动金融体系改革的无奈之选。韩国金融开放的初始条件与我国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为我们提供启示和经验借鉴。关键词:金融监管韩国金融经验教训一、90年代初期以来的第一轮金融开放——不当的金融开放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期间,韩国金融部门主要由政府控制,中央银行是政府政策的工具。直到80年代初期,多数银行仍然是国有,资本流动受到严格管制。尽管80年代初期,银行进行了私有化改革,但是到90年代,外国银行业务仍然非常有限,一些国外开发性或政策性贷款只是国家执行产业战略计划的低成本的融资工具,国外贷款主要通过国有银行体系流入韩国。银行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独立的市场主体,大量的政策性贷款不是为了获取利息收入而是为了提高产业投资水平、扩大出口和促进经济增长。国家不仅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也为银行提供国家信用。在这种政府主导的模式下,国家对金融资源的控制对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首先,政府运用金融控制手段使储蓄和资本积累率最大化。1965年实行的利率自由化使政府控制的银行中的储蓄额迅速增长,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建立也把非正规的场外证券市场的资金吸引到正规的金融体系中来,低成本的资金为银行提供低利率贷款提供保障;其次,国家根据其产业政策在不同产业部门、不同企业之间配置金融资源,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企业集团的发展。政府的优惠贷款是产业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1973年到1991年间平均占国内信贷的比例超过40%。政府不仅向特定的企业和产业提供低息贷款,而且对他们进行临时保护。在外部总需求大量减少时,政府能够使充足的信贷以较低的利率流向财务上脆弱但结构完善的公司。国家对金融市场的控制使得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获得必要的金融支持,促成了大企业集团以更快的速度进行资本积累。 80年代末,美国给韩国施压,就金融开放开始双边谈判。其他外部力量包括七国集团政府、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都在积极推动韩国开放金融市场。从国内看,自由经济和自由市场的理念也逐步占了上风。自从90年代第一任民主选举产生的总统金泳三上台以来,韩国施政战略由保护国内产业体系转向促进经济的全球化,韩国的金融制度也发生了变化。为了使韩国全球化战略更制度化,韩国1993年申请并于1996年成为OECD成员。为了成为OECD成员,韩国同意向发达国家投资者逐步开放金融市场。除了对长期贷款和股权投资保留管制外①,韩国政府逐步放松了对资本流入特别是国外短期信贷的控制。受传统政府担保的思维惯性的影响,管制的放松导
韩国金融开放的经验和教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