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试论老子的圣人观.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试论老子的圣人观.doc:..试论老子的圣人观文传1202林光耀20126216与圣人有关的思想,无疑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重点。根据传统的章节分法,《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而在这“五千言”中直接出现“圣人”一词的章节达到了茲章九处,接近全书章节数的三分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道、儒、佛,同为屮国的三大宗。但是,儒家思想从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便被君王采纳为治国理政的方针,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活跃了两千多年,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居庙堂之高”的儒家思想相提并论的是“处江湖之远”的佛教思想,自西汉末年传入屮国以来,佛教思想积极适应屮国环境,成为民I'可百姓的一大信仰。在儒家思想主导精英文化、佛教思想主导大众文化的社会背景下,道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少有登上前台的机会。虽然道家思想缺少这样的登堂入室的机会,但是其内含丰富,丝毫不逊色于同时代的儒家思想,其与思想派别之间的碰撞融合,也同样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拜圣人的国度。”①笔者认为,在圣人观的生命力以及多样性上,道家思想甚至超过了儒家思想,本文将主要对老子的圣人观进行阐述。一、“圣”与“圣人”词义的演变从现代汉语词汇学的角度来看,相比于语咅和语法,词义的变化是较快的。就现有文献来看,在从商周到春秋的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圣”多指聪明、智慧。在那个时期,聪明人皆可称“圣”,巫师、祭祀也可称“圣”,“圣人”只是聪慧之人的指称。然而时至今日,圣人的词义概念在演变过程中己经达到了一个远超过其本义的地步。今日所谓“圣人”,己变成神圣的榜样、高贵德行的化身,其美德与地位达到一种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度。这种变化,正是源与春秋战国吋期。这一吋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各路诸侯蜂拥而起,挑战已经式微了的周王朝的权力,诸侯间的相互交战、相互倾轧贯穿了整个时代,三百年的诸侯纷争使得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这时的百姓极度迫切希望能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从事生产,过上安稳的生活,因此这时的中国,急需一个能够给了百姓一个稳定的社会状态來结束纷争的英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圣人”一词被不断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圣人”形象逐渐发展成了供人瞻仰的超人形象、一种理想人格。①《中国圣人论》,王文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二、“道”、“德”与圣人的关系老子思想的核心,即“道”,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二十五章)。老子认为“道”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它生生不息,是天地万物的根源。通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的方式发展出了天下万物,而作为万物本源的“道”,包罗万象,是万物的成因与形成之依据。《老子》又名《道德经》,可见,“德”也是老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但是“道”与“德”并非平等的关系,在《老子》原文中,可以看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二十一章)。正如陈鼓应认为:“'道'的显现作用为'德②,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德”惟“道”是从,“道”乃是“德”的准则。又如“故失道而后德”(第三十八张),亦可见“道”“德”之高下。老子通过建立这么一种“道”与“徳”之间的高下承接关系,将玄而又玄的“道”与现实世界进行联系,也使得人与触不可及的“道”之间有了相联系的桥

试论老子的圣人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