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公需科目答案2014年公需科目《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课程培训考试答案一、填空题1、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普遍的提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为城市化。(2分)2、生态学派突出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协调。(2分)3、19—20世纪,西方国家近代的真正的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其产业动力主要依赖于工业。(2分)4、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凸显了以物为本、见物不见人、的观念,以至于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甚至是追求GDP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导向。(2分)5、理想的城市化模式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2分)6、中国规划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左右。(2分)7、城镇化是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和动力的,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城镇化。(2分)8、工业的发展,特别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是城镇化的原动力。(2分)9、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效应,主要取决于工业化对的拉动作用。(2分)10、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是在自然与社会和谐基础上,合理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或者容积率,将城市打造成适合居住、工作、休闲的立体化人文空间。(2分)二、判断题1、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强调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设想,提出了“花园城市”的概念,用来描述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1分)2、新型城镇化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把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人口转移以及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走城乡共同繁荣的路子。(1分)3、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也是界定发展中国家的根本标志。(1分)4、城市不仅是第二产业的聚集地,也是第三产业的聚集地;城市化不仅是农民转向工业就业,也是农民转向服务业就业。(1分)5、我国经济技术(高新技术)开发区自20世纪80年代初兴建以来,已由起步探索阶段进人到较规范化快速发展阶段。(1分)6、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表明,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具有高度的负相关性。(1分)7、城乡二元制度,简单地说,就是城乡分割、城乡有别的制度体系。(1分)8、为了片面加快工业化速度而试图阻止乡—城人口流动,制定和实行城乡分割、城市偏向的城乡二元制度,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应该完全消除。(1分)9、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史表明,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只有当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产业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相适应的时候,城镇化才能健康发展。(1分)10、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自然历史过程。(1分)三、单项选择题(要仔细看答案,电脑会随机抽取,挪动位置,千万不要死抄答案)1、20世纪50年代以后,亚洲发展中国家选择的()发展战略,迅速推进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并形成了以大城市和周围地区的高速增长为基本特征的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模式。(2分)出口导向 进口导向 高新科技导向 劳动力密集导向 2、2005年1月,国务院在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首次在中央人民政府文件中提到()这个新的城市科学概念。(2分)花园城市 宜居城市 现代化城
2014年公需科目答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