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反思: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探析
盛正发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经过规模扩张后,高等教育的质量已经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政府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实施了质量工程,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对象、手段、评审与管理及制度设计等方面存在误区和问题。下一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应抓住任务核心,完善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与评价机制;要培训精品课程实践社团,塑造精品课程建设的共享文化;搭建起精品课程建设的学台,以促进课程的持续有效利用。
关键词:精品课程;工程建设;问题;对策
2003年4月,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先期启动项目,精品课程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连续评审5年,共建设国家精品课程1500门,并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精品课程的内涵及现状
所谓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简言之,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自2003—2008年,我国累计建成2379门国家精品课程,陆续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CORE)网站开放共享,初步产生了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效应。学科涵盖工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工学、理学两大学科分布之和超过半数,在精品课程建设经费资助上形成了国家一省一校一院四级经费类型。在精品课程建设与评比上,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形成校级、
省级、国家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所带动的各级精品课程建设投入经费,据估算: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省以及学校各项配套经费以及分批维护费用大致30万元。故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上,。省级与国家级精品课程比约为10:1,校级与省级精品课程比约为4:1。校级精品课程9万余门,以每门学校投入2万元为标准,则在18亿元左右。省级精品课程以5万元为平均标准,则在10-3亿元左右,预计总投入近37亿元。
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误区与问题
国家精品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授上讲台、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动“六个一流”建设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结果只实现了部分目的。如其中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网络共享优质课程,从而提高高等教育整体教学质量”的目标却未充分实现。主要有两个认识误区:一方面,现实中的精品课程不等于网络精品课程。将现实中的精品课程如何转化为能够支持学生在线学习的优质网络精品课程,用网络技术表现现实课程的优势,同时在现实课程中,融入网络技术的优势和特性(如非线性、知识网络)等,这必须引起重视和研究。但实际上,国家在申报、评比和宣传导向上,并未强调此二者的差异,使得很多申报者将现实精品课程的授课录像和资料挂到网上,认为就是网络精品课程,这种错位,使得网上精品课程资源不能真正体现
问题与反思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探析问题工程问题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