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学院校长科学发展观心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的民族高等教育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总结过去、规划未来,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我校各项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发展;就是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紧密联系民族高等院校的职能和任务,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正确的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和改革措施,体现在创新体制机制和完善改革发展措施等各个方面;就是要正确把握“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解决影响和制约高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如何办人民满意的民族高等教育,我想结合工作实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探讨: 一、办人民满意的民族高等教育,就必须始终坚持“立足西北,服务民族”的办学宗旨,贯彻为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方向民族院校是特色非常鲜明的高等院校,是整个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教育事业中情况特殊、特点鲜明的组成部分,在世界上都是独特的。它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见长,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其明确的定位,即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民族文化传承和科学研究基地,民族干部培训和其他社会服务的基地。当然,这“三个基地”定位是民族院校具有的共性方面,由于各民族院校所处地域不同,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各异,政治历史文化背景不一,语言环境、文化心理不同,各民族院校共性个性并存。大家都知道,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的原因,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民族高等教育起点较低、底子薄、发展难度很大。针对这个特点,学校建校之时就明确了提出了“为西北地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翻译人才”的办学思路。汪锋同志曾经指出:“民院向正规化大学发展的方向是不会变的,但目前还只能是过渡性质的大学,即一部分是大学性质,一部分是行政干校性质,一部分是中小学性质。如不这样,就会将少数民族子弟关在门外。至于过渡时间的长短,还要看各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情况,当各民族地区都有了中小学毕业生后,民院自然就办成了完全正规的大学”。这就为学校办学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奠定了xx大学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 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学校的办学思路正是实现这种“正规化”的转变。这其中既包含了人才培养规格、层次的递进,也包含了教育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最终完成了由单一培养“政工干部型”大学向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型”的转化。由于专业设置、学科层次、生源结构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学校也因此得到了迅猛发展,验证了xx大学秉承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凸显了学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办学方针既是教育的基本问题,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及其社会属性,规定着大学的精神、定位和特色等自身样式的设计。民族院校在近60年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表明,始终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既是民族院校的立校之本,也是衡量民族院校各项教育活动的重要标准。在新形势下,民族院校首先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全面理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民族工作主题的深刻内涵,在继续坚持和强化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这一重要办学宗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为少数民族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并将其创造性地发挥和运用到各项具体工作当中去。要加强对民族院校在教育对象、教育宗旨、教育目标和培养规格等方面的特殊性的认识和研究,正确把握民族院校自身特有的规律,把遵循普通高等教育一般规律与遵循民族高等教育特殊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民族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才能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道路。把这样一个理念落实到我们学校,其落脚点就是长期以来我们坚持努力的“五个基地”:把xx大学建成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少数民族各类人才的培养基地;xx地区的知识分享与信息交流基地;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研究和咨询基地;西北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收集、保护、研究、传承基地;促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科研和服务基地,进而将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把xx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xx。这是我们办学的目标和方向,也是服务民族地区的目标和方向,同样也是我们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根本保证。二、办人民满意的民族高等教育,就必须保证少数民族学生的主体招生地位目前,与全国相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科技工作依然滞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一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科技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科技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科技创新能力普遍较低,成为制约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民族地区要发展,少数民族人民群众要得到实惠,作为民族院校,肩
学校学院校长科学观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