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号召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的倡议书文章来源莲山课件召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的倡议书扶贫济困、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要求,也是xx人民一直秉承的优良传统。自2015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xx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力推进破难题、补短板的一系列举措,全面实行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和驻村工作队制度,鼓励引导各行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危助困,既显著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力推动了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全县66个贫困村、6828户1494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已有2个村出列、2425户6685人顺利脱贫。在此,我们向关心和支持脱贫攻坚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当前,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的冲锋号已经吹响,脱贫攻坚战役到了攻城拔寨的关键时刻,但我们谋划实施的一些长效扶贫产业暂时还未见效,农村集体经济培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仍有许多政策覆盖不到的地方,群众稳定脱贫的基础还不够牢靠,亟需举全县之力,汇聚各方资源,携手合力攻坚。值此第4个“99公益日”到来之际,我们向全县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人士以及xx籍的在外成功人士发出倡议:请大家伸出援助之手,积极参与到结对帮扶、项目认领、慈善捐赠等扶贫活动中来,帮助广大贫困群众提升能力、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助力xx决胜脱贫攻坚。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一对一”帮扶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就业、就学、技能培训;也可以直接与镇(街道)或村“两委”对接,认领实施具体的扶贫项目;还可以通过各种官方渠道捐赠扶贫资金和物资,或是直接与群众开展面对面的捐赠活动。爱心无论大小,善举不分先后。一句温暖的话,一双搀扶的手,都将给予弱者振作的精神和前行的力量。我们坚信,涓流共汇,足以涌成江河;绵力齐聚,定能众志成城。有全社会的关心与付出,我们一定能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决胜战,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脱贫攻坚,与爱同行。真诚期待您的热心参与,衷心感谢您的爱心帮扶!爱心热线:中共xx县委xx县人民政府2018年9月9日文章来源莲山课件生安全致家长的一封信文章来源课件学生安全致家长的一封信尊敬的幼儿家长:您好!校园安全,师生平安,是大家的共同期盼。为此,学校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和完善了校园安全制度,加强了校园安全防范措施。在校园安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希望各位家长以孩子的安全为重,密切配合学校开展安全防范和安全教育工作。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您配合学校加强对子女的安全教育和监管,确保您孩子的安全。现就学生安全工作提请广大学生家长务必注意以下几点:1、教育孩子在校期间,服从学校安全管理制度,按学校和老师要求的去做,确保学生自身的在校安全。2、接送孩子时,请前来接孩子的家长按要求停放好车辆,并在学校设置的防护栏外等候。3、教育孩子按时回家。许多伤害事故是学生在校外逗留时段内发生的,因此,要及时掌握孩子离校的时间,回家需要的时间,发现有在校外、商店、小摊停留情况的,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4、严守学校出入制度。学校规定校外人员进入学校实行盘查、登记制度。如您需要进入学校与老师进行交流时,可能会遇到门卫人员的仔细盘问,并要求所在班的班主任证实,对此,会有一些等待的时间,希望能得到您的理解。5、全面关注孩子安全。在关注校园安全的同时,也请您继续关注其他安全防范和安全教育。(1)注意交通安全。让孩子遵守交通规则,不乘坐无客运证的车辆;不能让孩子骑电瓶车上下学或出行;穿越马路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2)珍爱生命,预防溺水事故。要教育孩子不到河道、池塘等无人监管的水域游泳。(3)保持卫生,预防传染疾病。在做好家庭卫生、孩子个人卫生的同时,要注意饮食安全。不吃无证摊贩的食品,不吃过期变质的食物。(4)教育孩子不要携带火柴、火机等易燃易爆危险品,不吸烟、饮酒。(5)不要携带弹簧刀、匕首等管制刀具。(6)教育子女禁止上营业性网吧、游戏机室、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7)远离赌博。请根据子女在学校的实际情况,不要一次性给孩子太多的零用钱,以免孩子乱花乱用。教育子女严禁参与任何形式的赌博,家长也要以身作则。(8)教育子女遇停电、火灾、地震、台风等其他意外事件,不要惊慌,保持镇静,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6、家校联系,保持信息通畅。学校将通过电话、致家长信、家长开放日等形式与家长保持经常的联系,通报学校安全工作的开展情况。家长也要与学校保持经常性联系,对于学校周围或自己了解到的不利于孩子安全的事要及时与学校安全工作委员会联系。另外,家长要知道孩子班主任的电话,有事要与班主任及时联系。广大家长朋友,孩子的安全事关每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幸福,希望您把子女的
关于号召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的倡议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