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成员:全班分为10组,组长负责协调活动意义: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更深一层了解苏轼,苏轼是读书人的全民偶像,也是平民世界的知心朋友,一个不一样的唐宋八大家,一段不能被忘记的文化传奇。这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化巨人,这是一个活得精彩的真心英雄。为何有如此高的评价?活动要求:收集苏轼的资料,整理资料,从资料中找出佐证,活动所需条件:一下老师给的资料,《苏东坡传》,《苏东坡评传》,上网查询。活动成果:运用材料形成文字,完成小组总结,以组为单位课上讨论,评比课堂相关资料:(一)知识卡片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对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等均有涉猎,学识广博。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与唐代的柳宗元、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同时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宋四家”。而在词的创作上,他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得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并颇有政绩,因此深得民心。大约过了十年,王安石罢相,何正臣、舒亶、李定等新进官僚又从苏轼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名,制造了北宋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经过几个月的折磨,他侥幸被释,贬谪黄州,后又改贬汝州。元丰八年神宗病死,哲宗年幼,高后临朝,起用旧党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师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他在某些问题上又与旧党发生分歧,于是在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后又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又贬斥元祐旧臣,苏轼又成新党打击对象,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正如他的《自题金山画像》所言“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直到元符三年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1101年7月死于常州。被贬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生性旷达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的苏轼还是在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下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二)(知识拓展)(1)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可惜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传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认识这就是苏东坡。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
走进苏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