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中国,诗的国度。尤其唐诗更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传颂不衰。古诗用词准确、凝练,诗句的精深华妙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形式:歌江山美,吟边塞情;或纤柔卑弱、或明快清新;有悲凉慷慨、亦缠绵婉转;有诗仙李白的豁达,更有诗圣杜甫的沉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诗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学的兴趣和敏感力,提升他们的诗学素养,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条有效途径。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古诗词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特殊的“境”,情境、意境、心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性,更增添了古诗的魅力。通过对学生引导、启悟,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的锻炼和提升是其他素材所无法比及的。让学生“熟读唐诗三百首”,驰骋于诗的丰富内涵,感受诗的瑰丽语言,应该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情感引领,架起文学桥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我们要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样望月垂泪,见花生情,但也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学之精妙。(一)、榜样是无穷的力量儿童总是用一种崇拜的目光注视着他的老师,模仿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当我们对古诗充满着热爱和迷恋时,学生一定会被我们的情绪所感染,从而很快地喜欢起古诗词。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脍炙人口,意境高远,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沉醉其中,并影响自己的学生呢?《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①这里所说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理解、运用,就要靠教师用情感去点燃。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是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可是实际的课堂中,教师总是以理性俯视学生,以漠然试图激起学生的情感,这如何做到新理念要求下教师应做“平等中的首席”呢?因此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每一课,都应找准激情点,以此做契机。如《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赠汪伦》是挚友篇;《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这一首首诗作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起到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性格、气质和语文品质。(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么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有强大的内驱力。可兴趣这位老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请到的。况且,几日的“兴趣”不能称其为兴趣。心理学家指出: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②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就要有意识地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引导。我一直对古诗词很钟情,第一次给学生讲古诗,我总会说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谈谈李白和杜甫,讲讲汤显祖和关汉卿,让学生对中国的古典文学产生兴趣,从而喜欢上诗词。在讲课时也尽力穿插古诗词,让古诗在不经意间进入学生的生活,就像空气一样让它无所不在。如:讲到《荔枝》一课,我用“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引入新课;讲到《墨梅》一诗,提起梅花与雪,我随口吟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说到西湖,便和学生一起吟诵:“若将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谈到荷花,则背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甚至介绍学生积累周敦颐的《爱莲说》;说起岳飞,背背《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十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提起八月十五月儿明,则介绍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再加上老师本身的感染,学生的兴趣便被激发出来。熟读、理解、背记了的诗句,别让它们关在学生脑中,要引它们出来走一走。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中感觉古诗用时更觉趣。带学生春游时来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扫墓遇雨吟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来了新同学“笑问客从何处来”;风筝飞舞的时光,互相说句“忙趁东风放纸鸢”。让诗能走进生活,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诗”,从而启发学生把诗写进文章里,来一个“诗到用时方觉少”,教师再补上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此,在简单应用中得到乐趣无穷,
诗情画意学古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