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安置社区规划的思考.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安置社区规划的思考 作者:代晓利文章来源:《建筑与文化》2010年第7期点击数:329更新时间:2010-9-2814:49:57   1.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与城市建设的发展,新农村建设走上了历史的舞台。“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继续强调深化农村改革,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并提出要大力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引导非农业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集聚。因此,无论从政府层面还是从实际的集约土地使用等方面,都要求我们合理规划土地,对土地改革置换过程中农民安置社区的规划提出新的要求。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安置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回迁安置成为摆在规划部门面前的紧要问题。乡村到城镇的急剧转型过程导致农村住区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农村住区的城市社区化,不顾农民生活的特殊需求,通过将农民成为城市人的假想来设计——冷漠的功能分区、无人气的中心绿地、真正需要的公共空间的缺乏、流行化的建筑设计。新建的居住区缺少当地文化传统方面的连续性,传统民居的精华没有体现出来。另一种情况是对农村住宅的简单整合与诠释,兵营式的布局,缺乏设计的规划,形成呆板单调的布局。农村居民住宅区设计暴露出的弊端给城市化中的农村发展造成巨大障碍。无论那一种形式都未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以及向城镇化过渡转型中,应以积极方式改造的居住形态。(图1) 传统农村社会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带来了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与深入、城市生活方式影响的加大、农村土地集约化的加剧,先前那种和睦的村邻关系愈发淡薄,随之而来的是人际关系的淡漠以及公共生活的日渐消失。其实,公共生活是联系每个居民的纽带,是重塑农村昔日和谐的重要手段。公共生活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个可见的领域,而且是一个焦点关注的领域。个人对群体的认同之所以重要,之所以成为一个值得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全因为它是发生在公共生活的舞台之上。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需要公共物品,应当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公共生活。无论是国家政策导向、实际规划建设、农民意识矛盾等诸多问题都直接反映在农民回迁安置社区的规划上。如何通过农民安置社区的规划设计手段,适度解决农民生活的实际问题,从而改善社会关系,都是规划师需着重思考的方向。2.       农民安置社区的规划设计实践在充分调研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郊区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具体实践。通过武汉市流芳镇、豹澥镇、花山镇等乡镇农民安置社区的规划设计研究,我们总结了农民安置社区的规划特点,并运用新的理念方法,如运用节能生态技术建立新型的社区模式等,以提升这些社区的品质。下面将通过具体案例进行总结分析。 “村落街坊型”社区模式问题的提出鉴于农民固有的生活习惯,以及因失地而造成的生活方式的转变。据统计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及服务支出不到城市居民的三分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安置社区规划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843 KB
  • 时间2019-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