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再现论
中文系二零零一级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杨小芳导师:袁鼎生教授廖国伟教授
[内容提要]
人们从不同门类、风格、观念的艺术作品中,抽象出其表达情感的两种方式:再现
与表现。人们要么是偏重于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忠实、逼真描绘,即再现的方式来表达情
感;要么是偏重于对主体情感的直接抒发或以夸张、变形、抽象的形式,即表现的方式
来表达情感。文章第一部分将再现置入人类艺术表达方式这一大的范畴之下,以此为逻
辑起点,对再现的历史发展作了梳理,并且通过与表现的对比分析,得出再现的特点在
于:主体情感的隐蔽性;艺术形象的具体直观性;遵循事理逻辑等。进一步明确指出没
有绝对的再现和表现,它们是相互寓存、相互交融的观点。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对再现的认识不足,表现为:缺乏主体性、缺乏艺术性、缺
乏表现性这三方面的局限性。主体性的缺乏主要根源于古代突出客体,指向客体的“天
态审美场”。表现在具体的创作活动中表现为:主体的被动性;主体的感性发展不足;主
体的创造潜能的受压制。到了近代社会,由于重科技、重个性化两者极端化的发展又产
生了以自然主义为代表的缺乏艺术性的再现。其艺术性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主张机械录
制生活,对生活缺少艺术处理;将艺术等同于科学,放弃想象、放弃情感表达。不满于
西方现代派艺术重表现、重形式的做法,超级现实主义、法国的“新小说”派在自然主
义基础之上,试图通过精确的再现将艺术拉回现实生活,如果说自然主义还有意无意地
表露作家的情感的话,那么超级现实主义、法国“新小说”派的作品却不仅机械性更重,
而且成了一种没有情感表达的、冷冰冰的、空泛的物象陈列,从而形成缺乏表现性的再
现。文章第二部分在对艺术再现局限的历史与逻辑的梳理基础上,指出:随着人们对再
现的新的认识,在当代审美化生存为再现的发展提供现实基础的前提下,再现便历史地、
逻辑地走向高度写实与高度表意的结合。
通过第二部分的分析,文章过渡到对再现的审美本质的探究。第三部分对审美本质
的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再现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再现经过艺术化的处理,其艺
术形象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真实。二、再现是内部真实与外部真实的统一。这主要表
现在:情感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个体风格与客观性的统一。三、再现是一种创造性再现。
再现既经过了艺术化处理;又有主体情感的浸润,又融入了艺术家个体风格,它必然是
创造性的。这一本质特性表现在:它不仅突破了以形写形的方式,还突破了典范的拘囿。
再现对我们有何意义?人们为何一直试图去再现这个世界?这是文章第四部分重点
要回答的问题。第四部分从以下四方面概述再现的意义:一、再现性艺术由于注重对社
会生活的忠实描绘,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了难以忘怀的社会生活的丰
富知识。它让我们超越了生活时空的局限,满足了我们的求知心理。二、艺术再现是人
类艺术维持内部平衡发展的必要方式。由于种种原因,再现一度被认为过时了,没有存
在的必要了。但是,再现能延续数千年,并不是没有理由的:,从而能防
止艺术脱离现实,而走向虚幻化。,能得
到雅俗共赏的效果。,证明其有强大生命力,昭示
着其存在的必然性。三、艺术再现与审美化生存相得益彰、彼此水涨船高,有助于走向
生态审美的大和境界。在当代,由于人们追求高品位生活的条件日益完善,生活走向审
美化;同时美呈现沉入人间、化入生活,审美走向生活化,由此走向审美化生存的美好
境界。这样生活已经蕴涵有美、潜含审美理想,它为艺术再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客体世
界,提升了艺术再现。艺术再现本身具有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潜质,当代审美文化中存
在的平面化,庸俗化倾向,有望得到提升。形成艺术再现与审美生活相互提升的发展趋
势。
关键词:再现; 表现; 审美批判; 审美本质; 审美意义
On Representation of Art
Abstract
Two kinds of ways to express one’s emotion, . expression and representation are drawn
abstractly from different types, styles and ideals of works of art. Representation tends to
express one’s emotion through the lifelike and loyal description, while expression lays stress
on direct expr
艺术再现试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