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古代诗歌五首(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时间】4课时【法治渗透】【教学过程】导入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香的意境、精炼优美的语言无不深深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都是一副色彩鲜明的画,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今天,我们将逐一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自主先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怆然()岱宗()眦()鸡豚()涕下()凌绝顶()青未了()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独怆然而涕下()(2)、莫笑农家腊酒浑()(3)、落红不是无情物()(4)、会当凌绝顶()(5)、自缘身在最高层()三、学习《登幽州台歌》(一)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陈子昂(659~700),唐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开耀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击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死于狱中。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二)新课探究 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的境遇,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3、诗人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独”字有什么作用?诗人想到宇宙浩大,个人渺小,更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内心无限感慨,涕泪纵横。“独”字,正是诗人寂寞、凄凉、苦闷的心境。4、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5、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三)、巩固练习,能力提升1、诗歌中抒发诗人对明君的渴望之情的诗句是:前不见来者,后不见古人。2、诗歌中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悲伤凄凉的诗句是:独怆然而涕下。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人生悲歌。B、一二句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明君和贤臣。C、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乐观积极的思想感情。D、第三句登楼远眺,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和感叹生命的短暂。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一、二句俯仰古今,既写出时间的绵长,又表现了诗人要承前启后干一番事业的抱负。B、前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C、第四句用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
《古代诗歌五首》导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