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解读一、诗人名片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是唐代著名的宰相。对安禄山的反叛野心早有察觉,并建议唐玄宗及早诛灭,但未被采纳。他在执政时敢于谏诤,注意援引一些有为之人,当时被称为“贤相”。后为奸相李林甫所谮,贬到荆州,没几年郁郁而终。谥号文献。张九龄的诗多是应制之作。但一些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挚、词藻清丽,晚年遭谗言被贬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风格转向朴实而且遒劲、寄兴讽喻,与陈子昂的《感遇》诗相近,对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诗风有所贡献。后人评论唐诗的转变,多以陈、张并称。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道:陈子昂、张九龄“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二、诗词故事张九龄开山因受张说罢相事件的牵连,张九龄被贬到岭南任职,由于五岭的阻隔,岭南地区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原。暂时辞官返乡供养母亲的张九龄,看到家乡百姓翻越南岭的艰难,决心开凿大庾岭,加强岭南岭北的贸易往来,改善百姓的生活。于是不顾已离开官场,上奏唐玄宗,提出凿山修路,得到允许。岭南荆棘丛生,山石嶙峋,开凿工程十分艰巨。此举赢得百姓的交口称赞,被传为千古佳话。三、文题背景《望月怀远》是张九龄被贬谪到荆州之后所作。开元二十五年,因李林甫陷害,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这不只是张九龄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唐玄宗由开明到昏聩的显著分界线,甚至还可以说是大唐王朝盛极而衰的开端。张九龄离开长安,带走了盛世的平和安详,也带走了诸多与他志同道合的诗人(如王维)的激情。张九龄在荆州只呆了两三年,便郁郁而终。文本赏读一、诵读,、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提示该诗为怀人诗。首联意境雄浑阔大,读时最好能读出这种意境。后面几联语浅而情深,宜用深情语调款款读出。二、悟读,诗情画境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衣,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寄远方的亲友,倒不如复回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三、品读,“望月怀远”,说说诗人是如何扣住诗题中的“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答案因望而怀,寓怀于望。开头一句意境雄浑阔大,起势遥远,没有写“望月”,但“望”的神情隐约可见,“天涯”二字接得自然,照应到了“远”,而暗示了“怀”,诗人怀想远在天涯的“情人”也和自己一样,同时在望月。三、四句承接前两句来说,情人相隔,远在天涯,因而生怨,于是通宵望月而怀相思之苦。五、六句转写相思的客观情状,因怜光满(还是醒)而灭烛,因夜深怀人,不能入睡,月下露水,润滋披衣(还是怀人所致)。七、八句写月光如此美好,想抓一把赠给远在天边的“情人”(望月而想到将光辉赠与对方);如此良辰美景,却天涯相隔,情何以堪?还是做个好梦吧,或许能在梦中相见(最终还是无比怀念)。全诗句句扣住“望月”的景色,表达出“怀远”的情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答案“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
《望月怀远》导学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