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革命传统和优秀传统美德教育的研究.doc:..中小学生革命传统和优秀传统美德教育的研究人类与文化是共生共存的,有了文化就有了道德,道德是文化的一部分,更是文化的灵魂,是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步入新世纪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努力实践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按照“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以德治国”重要治国方略的精神,投身于构建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伟大建设,努力构筑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说:“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决定,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的社会意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以前人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前提,因而一个时代的社会意识,同以往时代的思想意识具有历史继承关系,也就是说,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与道德,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经济发展影响下形成的,并且受以前历史时代形成的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和诞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必须以华夏5000年文明积淀而成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为根基,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江泽民同志说:“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教育是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生命机制。加强对21世纪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力军——当代中小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它为中小学生所认识、理解、接受,并转化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生命链才能得以世代继承、延续、光大,才能使这一精神力量变成物质力量,从而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对当代中小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实质就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它对于抵御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潮和西方敌对势力的“分化”政策的影响、防止和消除中小学生的信仰危机,引导他们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所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是一个不断批判继承、不断改造创新的动态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属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从历史长河流淌的轨迹来看,它不仅包涵5000年古代传统美德,亦包涵“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美德。关于传统美德内容结构,国内外学者都按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各有其说,没有统一的定论和界说,有的学者概括为忠一尽已报国的责任;诚一求真务实的品质;礼一人际文明的规范;廉一清白正气的根基;孝一生生不息的爱心,信一立身兴业的基点;义一人间正道的向导;耻一人之为人的底线。有的学者概括强调整体精神,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崇仁爱原则,强调“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提倡人伦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重视修养践履,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等。依据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所提出的德育目标,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笔者比较赞同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分解、提炼为12个德目。即:孝敬父母、尊师敬业、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谦虚礼貌、诚实守信、律己宽人、先人后己、整洁健身、勤劳节俭、爱国爱民、天下为公。弘扬革命文化、革命传统是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工作,“革命文化”的概念是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来的。他当时所讲的“革命文化”是指“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也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思想,是我们今天正确理解和把握革命文化和革命传统的基本依据。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
中小学生革命传统和优秀传统美德教育的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