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之道《教练之道》——太平著教练之道梗概:何谓“道”?“道”是自然运行的法则和客观规律。何谓规律?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势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我们只有顺应天之规律,顺应地之规律,顺应自然之规律,顺应人之规律,才能正常有序地发展,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在于“悟道”。“道”有求学之道、经商之道、治国之道、安邦之道、为官之道、带兵之道、交友之道、处世之道、养生之道、管理之道等等。这里有一个“知道”与“入道”的差距问题。明白了大道,觉悟到了大道,这还只能算是“知道”,“知道”虽然是“入道”的前提,但这还不是“入道”。从“知道”到“入道”还有一段距离需要跨越。“知道”相当于解决了一些认识上的问题,而“入道”则意味着在认识的基础上展开合乎认识的实践。“知道”是明白了“道”,“入道”则是指行为“合于道”。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世界上的四大之一,人效法天,天效法道,道纯任自然。在教练模式中,道指人内在的因素。内心修炼,自我素养,诚意正心。正心以顺人道,修身以顺天道,“心身合一”而成王者。我们所讲的管理之“道”是企业之道,是企业人真正追求的经营目标和做事宗旨。在“道、天、地、法”当中,以“道”为首,那么,其着陆在何处?什么才是能够统御企业资源、人力和管理的方法呢?可以这样说,企业经营的最终是人的经营,而企业管理实际上是人与事的管理,如何能促使企业人找到共识并朝着既定的方针和目标不断前进,成为行之有效的“道”呢?请看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集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但真正的智慧还要在河边做一件事情:放飞思想的风筝,摘下一个“苹果”。历览古今,抱定这样一种生活信念的人,最终都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超越。企业人是大写的人,同样需用摘“苹果”的智慧,无论是在河的哪一边过。以企业的发展路向和在行业的特点,以至自身产品的结构和市场运作模式,自然是“道”的最直接表现形式,其“硬件”毫无疑问是企业的厂房、设备等,而“软件”的东西恰好是企业人文化的统称和着陆点,如何学习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从而发挥出本企业资源的优势,在保持成本领先和品质可控前提下,不断创新出以人为本管理“掷地有声”的东西,让全体员工认知和认同,能够齐心协力、承前启后地贴近企业的目标,将是以人为本管理对“道”的坚持和发扬光大的策略。教练之道就是以人为本之道:在一支足球队中,有一个人起着关键作用,他是团队的领导者和核心,这个人就是教练。一个优秀的教练能够引领团队克服困难,走向成功。同样还是这样一支队伍,一个无能的教练,会让队伍意志消沉、屡战屡败。显然,足球教练就是要带领一组人去完成某一项任务,实现某个目标。相比团队成员,教练更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目标带来了责任,责任产生了压力。足球教练承担着巨大的压力,现场“下课”的声浪是其他教练不能体会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对现代企业人本管理之道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人的管理,是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规律的,如果说有的话,那也只能是“以人为本”,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人在社会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人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行为结果等等都具有一定的不稳定因素,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正因为这“道”具有的只是一种共性的特征,而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条件、问题不一样,所以没有什么可以生搬硬套的,唯一所能做的也只是正确把握企业人本管理的现状,积极学习人本管理理论及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借鉴其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失败的教训,结合自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遵循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客观规律。把人力资源转变成人力资本。21世纪企业竞争愈演愈烈,而竞争的核心是企业人力资源的竞争,企业运营中好的管理模式可以激发员工的潜能,把人力资源转变成人才资本,创造更大的生产力;反之,陈旧的管理模式会限制员工的发展,使人力资源只能成为荒漠的矿藏,不能发挥更大的创造力,甚至让人才流失。80年代以前是目标管理模式(MBO),80—90年代是全面品质管理模式(TQM/I
教练之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