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台的风险及防范对策研摘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建立和发展,为我国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近年来随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规模的快速膨胀,其所存在的各种隐性风险逐渐暴露出来,因此探索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从制度、法律监管等方面,探讨了促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健康有序发展的有效对策。本文来源于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关键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对策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内涵及其产生背景(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内涵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授权进行公共基础设施类项目的建设开发、经营管理和对外融资活动,主要以经营收入、公共设施收费和财政资金等作为还款来源的企(事)业法人机构。其主要存在形式为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运营公司等不同类型的公司。因此概括来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应该包括以下特征:一是政府掌握主导权;二是主要业务为筹集资金;三是融资行为全部或部分由地方财政直接或间接承担偿债责任或提供担保;四是所筹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或准公益性投资项目。(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产生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经济出现了持续性的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幅在10%左右,但国家财政收入并未同步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在1994年进行了分税制改革。改革使得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并没有同步增长,即出现了财权事权两极化的现象。最后结果便是地方财政的收支缺口越来越大。而由于现行法律规定地方政府不能公开发行债券,因此地方政府就开始以政府担保或以土地为抵押等一系列的方式通过搭建投融资平台向银行进行借贷。因此可以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对等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出现的根本原因。二、地方融资平台发展现状总括起来,目前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表现出几个明显特征:一是层次增多。开始阶段“平台”多集中于省级政府,2008年后“平台”的层级逐步向下扩展,由省级政府向地市级、区县级政府移动,甚至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也设立了政府融资平台。二是银行信贷成为融资主渠道。据有关资料,2008年初,全台的负债总计约为1万多亿元,而到2009年末,总负债已达5万亿元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2]。三是在资本金、担保等运作方式上有所创新。目前的政府融资平台在解决做实资本金的问题上有了较大进步。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风险(一)法律风险我国《担保法》明确规定,除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以外,国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按照现有的运作模式,一旦融资平台出现还款困难,银行机构对地方政府担保进行追偿将难以得到法律的支持。可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运作模式,法律风险明显。(二)巨大偿债风险据中国人民行2009年第四季度披露的数据显示,全国地方融资机构已达8000多家,其中县级融资平台占70%以上。各级融资平台管理的总资产约为8万亿元,总负债已达5万亿到6万亿元的水平,平均负债率高达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及防范对策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