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文学看萧红的创作----------以《生死场》为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法、美兴起的一种批评流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国流播,由于现实世界中的父权压抑和性别歧视使女性长久承受着自我意识匮乏的焦虑。我国在五四时期以后,就有丁玲、谢冰莹、萧红等大量的女作家崛起了,它们试图借助文学的功能和虚构的神话,去解构女性的匮乏与压抑。萧红是我国近代卓越的女性作家,同时也是女性主义意识的宣扬者,萧红小说的创作从早期的革命文学转变为女性文学,并一直延续下去,她始终如一地关注底层妇女的生存状况和人生悲剧,从多重层面来批判父权制社会和传统意识对女性的残害。下面将从小说的主题、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作品中的艺术内涵。一、主题探讨(1)悲惨的命运《生死场》,哈尔滨近郊一个僻静的农村村庄的故事。全文共分为17章,前十章展现了面对反反复复的生与死,死气沉沉、毫无生活气息的农村生活景象。萧红深刻地认识到了农民生活的贫困、落后与愚昧,并且刻画得栩栩如生。小说以“二里半’’丢了山羊,寻找山羊的场景开始,他把爱不释手的山羊托付给赵三,为抗日出征为结尾,这意味着动物隐喻、暗示人们的悲惨命运,是增加《生死场》悲剧性的重要因素。第三章描写农民对家畜强烈执迷的感情,从而见证了农民如动物一般的生存方式以及贫穷的生活和悲惨的遭遇。王婆为了房租,把自己多年的老马牵进了屠宰场,这时,萧红非常生动地描写了在屠宰场王婆失了魂魄,焦虑的心态。“她寒颤起来,幻想着屠刀要像穿过自己的背脊,于是,手中的短枝脱落了!她茫然晕昏地停在道旁,头发舞着好像个鬼魂样。等她重新拾起短枝来,老马不见了!它到前面小水沟的地方喝水去了!这是它最后一次饮水吧!老马需要饮水,它也需要休息,在水沟旁倒卧下来了!它慢慢呼吸着。王婆用低音、慈祥的音调呼唤着:“起来吧!走进城去吧,有什么法子呢?”在小说中,萧红描写人比喻成动物,这是农民采用动物式的生存方式的另一方面表现。如此描述人的原因在于农民生活的悲惨境况,从而,完全藐视了他们的生命尊严与价值。在这种愚昧,麻木、软弱无力,带有奴隶性质的农民的保守生活方式下,女人的命运更为毫无价值,只是因为贫困人的生命也是毫无意义。(2)男权制下的女性命运中国的封建社会自古以来收到儒教思想的影响,女性得不到尊重,从属于男性,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女性相当于男性的私有财产和附属品。萧红的小说中揭示了男权制压迫下女性的悲惨遭遇。爱是人间最为珍贵,古今中外作家谈论的永恒的主题。尤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女性作家在作品中时常表现的主题之一。然而,在萧红的作品中几乎看不到对于爱的描述。这是与她不幸的婚姻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萧红的作品中女性主人公不追求爱情,然而,男女间的结合把女性推向了悲剧。在贫困的北方农村神圣爱情已被消逝,只存在词汇“性"。女性是性欲的对象,作为真实的人,她们完全没有交流人格的尊严与价值。《生死场》中,透过金枝可以看出农村婚姻生活。追求爱情的女性金枝爱上了同村的小伙儿成业,然而,成业没有真正的爱情,只是因本能把金枝当做情欲的对象。有一天,金枝发现自己怀孕,随之她遭到了村里人的鄙视和唾弃。之后,金枝焦急地等待着跟成业结婚,想跟成业商讨,但是成业无视她的担心,在他眼里金枝只不过是寻乐的对象。萧红通过月英的丑容表明女人在生与死的空间痛
从女性主义文学看萧红的创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