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文化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住宅。在南京地区规模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民居,都俗称为“九十九间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最大的帝王宫殿是北京的紫禁城,为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中国最大的官僚府第是曲阜的孔府,为九百九十九间半;而中民住宅就是南京的甘熙故居,为九十九间半。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甘熙故居其实总共有房舍三百余间。甘熙故居因有两块题为“江宁甘氏友恭堂记”的碑石,旧时也称“友恭堂”。甘氏家族为江南望族,战国时秦丞相甘茂、上卿甘罗,三国时东吴折冲将军甘宁,晋时于湖敬侯甘卓均为其先祖。清嘉庆年间,甘氏家族人丁兴旺,甘福(甘熙之父,人称孝义先生)在其南捕厅的旧宅基础上加以扩建,建成了多进穿堂的“九十九间半”巨宅。金陵甘氏“友恭堂”自甘福之后,家族中的辈分皆以“火、土、金、水、木”为序,取五行相生之道。甘熙(1797~1857年)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曾任礼部仪制司及户部广东司兼云南司主稿、道员,晚清南京著名文人、藏书家,著有《白下琐言》、《桐阴随笔》、《日下杂识》等,因其在家族中颇有名望,故其家族之宅被后人以“甘熙故居”命名。民居以木结构为承重体系,用抬梁和穿斗的构架承受屋面和楼面重量,以空斗墙或砖石砌墙来围护及分隔空间形成建筑,基本单位为间。用三、五间的单数横向连成建筑物称为落,落与正面庭院组成进,多进的纵深串联再以高围墙封闭组成住宅,这就是通常所指的一落多进的住宅。甘熙故居就是这样横向组成的四落五进的大宅院。甘熙故居坐南朝北,一是因甘氏家族以经商发家,《》中的“图宅术”云:商家门不宜南向,因商为金,南方为火,火克金为凶,而北方为水,金生水相生相吉;二是甘姓源出“渤海”,坐南朝北,以感念先祖,不忘祖宗。故居内大小天井35个,据说原有水井、窨井32个。目前发现的10多个水井,有的在天井中,有的在房间里,有的在檐口下,有的在门槛边,很好地解决了房屋的通风、采光以及上下水等问题。屋面檐口下的水槽让雨水从暗沟流向院内天井,乃“四水归明堂,肥水不外流”。温馨推荐您可前往百度文库小程序享受更优阅读体验不去了立即体验故居布局对称,中高边低,前低后高。每落位于主轴线上的明间较两侧的开间略大,而整个住宅的入口位于正落中间。正落是封建大家庭中长辈和统治整个家族的人物居住与生活用房,边落没有直接对外的入口,要进入这个大家庭,必须通过正落的入口,这种布局体现了封建家庭中不能另立门户的观念。基于这种原因,在边落中不设正厅,保证了家庭中主要的礼仪接待活动都必须在正落中进行。布置在边落中的建筑无论在开间的面宽和总的间数等各方面都较正落为小,正落与边落间有通长的备弄。一般情况下,边落中各进的平面与正落不完全相同。边落中轴线是不完全贯通的,各进厅堂要经过备弄和天井才能进入。故居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下:门厅:在大院中第一进,并列的房间包括过厅、门房、账房。在大门两侧可以看到墙面光滑平整,砖与砖之间几乎没有空隙,这些砖又称刨砖,这种工艺称之为磨砖对缝。轿厅:在第二进,是供客人和主人上下轿的地方。大厅:供接待宾客、婚丧大典之用。三开间,开间的宽度由中央向两侧递减,即中间较宽。大厅入口各间为通长落地扇门,可全部开启。大厅内壁设板壁(也称屏门),以避免视线直通内院,板壁上悬挂字画、对联、匾额,与室内的家具共同组成了大厅内丰富多彩的空间。大厅前后左右都是走廊,走廊还可以与侧面的备弄相连,这种布局使服务人员的往来行走不致干扰大厅中的活动。响厅:大厅建筑物下端设台阶,室内原来在灰色的水磨地砖四角下都倒扣着盆子或坛子,能使室内产生较好的防潮、隔音效果。
南京甘熙故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