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当零缺陷成为创新的标准.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当零缺陷成为创新的标准
“标准与创新”就像“科学和艺术”一样互相渗透、也互为前提。在全球影响巨大的“零缺陷”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理论创新,它也因为其内在逻辑的完整性和理论上的先进性而成为卓越企业的工作标准。只有当工作标准是零缺陷,质量才会到来,否则它会姗姗来迟。我们都见识过“标准的创新”,但我们更关注“创新的标准”,它难道不就是零缺陷吗?
    当零缺陷成为理论创新
    零缺陷既产生于偶然,又产生于必然。产生于偶然是因为看起来机缘巧合的一个事件成为灵感发生的契机;产生于必然是因为人们对于质量改进的实践到了需要突破的时候了。适逢其时,克劳士比提出了震动了世界的“零缺陷”,人类的质量实践从此进入了崭新的时代。
    人们惊奇地发现,“零缺陷”本身就是一种常识和本能的产物。它简单、明了;它直指人心、一箭中的,因此,才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颠覆性力量。所以,一旦我们解构了这种概念的产生环境与路径,就可以展示出一种“质量宗师”的心路历程,洞悉一场至今仍未完成的革命浪潮的“本源”。
    先用西方熟悉的理性语言来描述克劳士比:当时《时代周刊》要写一篇关于马丁公司新变革的文章,因此过来采访。他们和公司的高级经理们谈了大约8个小时,又照了无数张照片,最后一个采访对象才轮到了克劳士比。他被叫到公共关系办公室接受采访,采访只进行了10分钟;然后,他们让他坐下,拿起放在总监办公室桌上的导弹模型,摆出个姿势让他们拍照。
    没想到,他们最后只采用了这张照片,而且,他们写的文章也是完全关于克劳士比以及他是如何产生“零缺陷”这个概念的。他们还在文章中指出,所谓“动机说”只不过是权宜之计,而预防才是推进质量管理的目的所在。
    “啊哈,太棒了!”读着文章,克劳士比拍案叫绝。他没想到《时代》杂志竟然是那么聪明和敏锐。不过,那篇文章却让公司的一些执行官对克劳士比产生了误解,他们对“他的做法”颇有微词,甚至认为他是“小人得志”。但克劳士比却心静如水,他坚信“零缺陷”概念的本身是不可动摇的。
    从此,压在“零缺陷”身上厚厚的迷思与误解之雪渐渐消融,人们开始谈论“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的思想体系与行动哲学。以至于美国人说:搞质量管理,不懂克劳士比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经常有MBA的学生问他:“克劳士比先生,你能否谈一谈自己成功的秘诀?”他总是深有感触地说:“我成功的秘诀就是一句话:‘成为有用的和可信赖的!’(to be useful and reliable)就是靠着这个秘诀,我从每月赚315块钱的工人成为主管、部门经理,并成为持续地排名财富500强第11位的公司的副总裁…”。
    国际上著名的管理大师们都将溢美之词毫不吝啬地献给了克劳士比。比如沃伦•本尼斯(国际领导学权威,四届美国总统的领导学顾问)说:“他早己被公认成为质量运动的宗师,我所以喜欢克劳士比的建议,是因为它们非常脚踏实地、操作性非常强。”蜚声世界的管理奇才汤姆•彼得斯也说:“克劳士比说他的过程是面向客户的。我是他的崇拜者,虽然他自己并不这么看。”
    再用东方的感性思维来接近克劳士比:以神秀为代表的禅宗渐悟派主张: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我天天都要擦拭心的明镜,不要让它沾染上任何尘土”。这和传统质量管理者的思路何其相似:“明镜一样的

当零缺陷成为创新的标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经管专家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