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六讲--反社会行为讲述.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心理访谈》—《爸爸是猫我是鼠》第六讲反社会行为一、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1、亲社会行为:指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包括助人行为、遵守社会规范行为、友善行为、公共参与行为等。小到对他人微笑、上车给老幼让座,大到捐赠遗体,志愿参与疫苗试验,在危难当中舍己救人。其中那些不求任何精神和物质回报的助人行为也被称为利他行为或无私利他行为。2、反社会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相对应,是一种攻击他人或社会的行为,对社会有消极作用。例如,暴力行为、侵犯或攻击行为、伤害他人和破坏社会秩序等。二、反社会行为的心理根源1、社会生物学2、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习论1、社会生物学社会生物学的观点主要认为: 亲社会行为来自人类保存和传递种群遗传基因的生物本能。反社会行为则来自在保存种群基因的过程中,当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发生冲突时本能地表现出攻击性反应。例如,为了繁衍后代和种群群体的利益,工蜂和兵蚁都会本能地牺牲小我,舍生忘死;母兽为保护幼兽与敌兽厮杀。2、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习论其观点主要认为,社会行为均来自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学习和强化学习。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人类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就可以学到复杂行为反应,而不必每一件事都亲自体验。这就是说,人类有通过示范行为学会他人经验的能力。在日常生活里,各种媒体、书籍、周围人的行为方式,都会成为人们重要的模仿对象。在电视节目中,经常报道世界各地的恐怖事件、有暴力情节的影视作品,这些内容都很容易让儿童认为“英雄”的形象是与武力征服他人相联系的。另外,电脑游戏的普及,大量具有宣泄功能的战争游戏,让很多青少年迷恋,他们在游戏中,体会自己控制他人、攻击他人的成就感和力量感。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说耳濡目染会给人以影响。这种影响年深日久就会显现出来。例如,美国学者曾进行了一项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专家们首先测出211名8-9岁的男孩最喜欢的三个电视剧所具有的暴力水平,在这些孩子长到18-19岁时的追踪测试显示,儿童时代的暴力偏好越强,他们此时侵犯行为的水平就越高。又过了12年,研究者再次测量发现,这些人的侵犯性水平依然与他们儿童时代的暴力偏好强弱直接对应。睡眠者效应接触的负面事件在大脑中潜伏起来,并在其他时刻影响其行为,这就是睡眠者效应。许多人认为,孩子在观看暴力影片或其他节目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攻击性来。但是,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小孩子在学习说话的时候,会突然说出一些当下大人并没有教给他的词汇。大人总是奇怪,这些词汇是什么时候被孩子学到的?这就是所谓的社会学习的睡眠者效应。..http://sj./://sj./dx/160513/://sj./dx/160513/://sj./dx/160513/://sj./dx/160513/://sj./dx/160513/://sj./dx/160513/://sj./dx/160513/://sj./dx/160513/://sj./dx/160513/://sj./dx/160513/://sj./dx/160514/://sj./dx/160514/://sj./dx/160514/://sj./dx/160514/://sj./dx/160514/://sj./dx/150428/://sj./dx/150428/://sj./dx/150428/://sj./dx/150428/://sj./dx/150428/

第六讲--反社会行为讲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1188830
  • 文件大小1.32 MB
  • 时间201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