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祭靖”及其文化功能摘要:侗族是祖国统一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祭靖”是侗族祭祀祖先,祈求祖先护佑村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地方和谐、民族团结、人丁兴旺、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文化活动。侗族“祭靖”这一文化“标识”,其优秀合理的文化“内核”,正在越来越多地融入当代中国的现代文明,并为侗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发挥着巨大的正功能作用。关键词:侗族;祭靖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2-0095-06 侗族是祖国统一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有2960293人①①百度百科•侗族,http://baike.。(第6次人口普查分民族的人口数据尚未公布),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三省(区)毗邻地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少量分布[1]29-30。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标识和民情风俗。其中,“祭靖”就是一项最具有历史意义和综合文化功能的活动。一、各地侗族“祭靖”的汉译及涵义“祭靖”,侗语为jil jaenh。侗族各地民间或学者有不同的译法,有的译为“吃牯藏”“吃牯脏”“吃古帐”“古丈节”“吃牯帐”[2]245“吃股壮”,有的甚至译为“祭鼓节”[3]。这些翻译解决了“祭靖”作为词语及其所表示的行为在现代汉语里的语言“标识”问题。这既是一种贡献,但又是很值得商榷的一个问题。也正是这种语言“标识”,目前黔东南地区无论是民间、学界或者官方及其网站,都把侗族和苗族的这一行为过程统统称之为“吃牯藏”“牯藏节”。通过对侗族南部方言区“吃牯藏”“牯藏节”的考察,我们认为,侗族的“吃牯藏”“牯藏节”应当统一使用音译之“祭靖”为妥,这一概念比较准确地表达了侗族所谓“吃牯藏”“牯藏节”的涵义。在汉语里,“祭”具有“祭祀”“祭奠”“祭拜”之意,而在侗语的现代意译里,“祭”则又为汉语“吃”的意思,这一翻译使得侗汉语意达到“契合”;“靖”在现代汉语里具有“安定”“平安”之意,还有“使(秩序)安定”之意,也使侗汉语意达到“契合”。“祭”和“靖”合起来的“祭靖”,变成了侗族(主要是侗族南部方言区)特有的“祭祀”行为。这一行为既具有“祭祀”“祭奠”“祭拜”之意,又具有“安定”“平安”“发展”之意。也就是说,侗族人民通过“祭靖”来祭祀祖宗、护佑村寨,祈求安居乐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地方和谐、人丁兴旺。我们通过对“祭靖”概念及南侗地区“祭靖”行为的缘由、过程和内容的考察,更能证实上述涵义及其文化功能。二、侗族“祭靖”缘于祈求神灵护佑村民、保障平安、共图发展的文化心理和制度安排(一)侗族“祭靖”的缘由侗族之所以举行隆重的“祭靖”活动,缘由有二: ,保一方平安、和谐发展据我们的田野调查,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今黎平县水口镇境内一个叫螺蛳寨的侗族寨子,有一对从六甲逃难到此的夫妇吴睹囊和仰香。他们逃难到螺蛳寨不久就生下了杏妮。杏妮天资聪颖,长到15岁就能歌善武,纺织、耕种、打猎样样精通。一家三口与寨上的乡亲和睦相处,日子过得安宁恬静,生活也一天天地富裕起来。此时六甲财主李昌盛听说螺蛳寨变富后,就派兵丁前来抢劫。杏妮的父亲吴睹囊奋起抗争,结果杏妮的母亲仰香被李昌盛的兵丁打死并掠走了许多财物。由于杏妮父女俩还没有被除掉,两年后,李昌盛又勾结官府抢劫螺蛳寨。杏妮父女听到此消息后,决定先发制人,抢在李昌盛行动之前,夜袭李昌盛的住宅并将其杀死,还把李昌盛的家产和被霸占的田地分给了众乡亲。李昌盛的儿子李顶郎在外做官,听说其父被杏妮父女所杀,他决心除掉杏妮父女,为父亲报仇。李顶郎便向皇上假汇报,说侗民已经造反到县郡,很快就要乱到朝廷了……皇上听后即下旨,令李顶郎回乡与各郡县议和。但李顶郎不仅不遵旨与各县郡议和,反而带领官兵围剿侗寨。杏妮父女通知侗寨开款,与李顶郎的官军交战,杏妮父亲战死。剩下杏妮突围出去,继续带领侗民与官军作战,边打边退,经过七天七夜激战,最后退到一片叫当概山的森林里。官军紧追上来,此时,杏妮为了掩护群众,独自一人跑上目标明显的奶业山,李顶郎也爬上奶业山顶与杏妮交手,数回合后,双双掉下悬崖而亡。这时,隐蔽在林中的侗民们听到悬崖传来一声巨响,急忙呼喊:“杏妮,你在哪里……”此时听到林区到处都传来“杏妮来了,杏妮来了”的回应声,但却不见杏妮的踪影。乡亲们就到奶业山上去看,只见奶业山下面的一个深潭里有两具尸体。李顶郎的尸体浮在水面,而杏妮的尸体却直立在潭中央,乡亲们认为这是杏妮阴魂显灵。杏妮死了,她是为保卫侗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和一方平安而死的。所以,乡亲们供奉她为侗寨创业保家的女神,尊为“萨岁”,①①此传说中“萨岁”的名字,在石干成所著《走进肇兴》中为“婢奔”。见该书第42页。并修建“萨堂”世世代代祭祀她,以致除了每年农历正月必祭“萨岁”
侗族“祭靖”及其文化功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