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模式的转变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作用摘要:在当前经济和文化共同快速进步的时期,人们对健康的意识逐步提高,并在医患合作时对整个医疗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的医疗模式,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技术和医生的医德素质并不能完全满足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要求,患者与医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医患关系模式的转变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关键词:医患关系模式;转变;和谐;医患关系【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546-01 1医患关系模式 1956年,按Szasz和Hollander在《内科学成就》上发表了《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式》,文章中谈到医患关系模式包括三种类型: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以及共同参与型。这三种合作关系模式层层递进,逐步满足社会人群在就医过程中的需求。另外,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正式提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medicalmodel)新概念。这种概念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医患合作关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被动型:这种模式比较落后,在患者就医过程中医生盲目的运用此模式进行医患合作便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在这种医患关系模式中医生处于主动状态,而患者处于被动状态,患者在就医中完全取决于医生的决定。在医患合作中此模式只针对不能自助的患者,比如昏迷、意识模糊等。 -合作型:这是一种较主被动型稍微人性化一点的医患合作模式,主要指医生或护士方为患者在就医中做就医指导,患者方配合医生或护士就医的一种合作模式。在此模式中医生占主导地位,医生告诉患者就医的方案,但是医生在无意之中占取了患者在就医中的主动性。也就是说,在这个模式中,医生是主角,患者是配角,医生能听取和考虑患者的意图,但是医生通常还是按照自己的决定为患者进行治疗,目前临床上的医患关系多属于此种模式。 :这是医患关系模式中最高层次的医患合作关系概念,是一种以平等互利的医患关系模式。医生提供医疗技术帮助患者康复治疗,医生获得自己应有的劳动报酬;患者付出代价获得生理与心理都满意的治疗效果。随着人们对保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经验积累,认识也有了深刻的变化。对人的属性的认识,由生物自然人上升到社会经济人;对疾病的发生和变化,由生物层次深入到心理与社会层次;对卫生保健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身体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活动能力;对健康的思维也日趋全方位、多层次。医学发展史证明,医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人类保护健康和防治疾病。已经不单是个人的活动,而成为整个社会性活动。 2当前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如今,全均每年每家医院医患纠纷约40起,尤其近2年来,医患纠纷和事故发生率明显提高,增长速度超过70%[1]。不良医患关系的矛盾频发主要原因在于医生与病人在医患关系模式中的三种模式下相互合作运用不当。据有关调查显示,在近年来频发的医患纠纷和事故中,因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80%左右均缘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问题等。非技术因素引发的医患纠纷中,70%由沟通不到位引起[2]。沟通不到位也就是指在医患合作用医生与患者大部分处于主动-被动型或指导-合作型。有关数据
医患关系模式的转变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作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