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儿时的经历能影响人的一生。苏轼无疑是幸运的,父母的关爱让他的童年十分完整。在这个家庭里,既沐浴着家里的书香气,也能在田坝头山野间疯玩疯耍,更有父母对他呵护备至。那么,在现存的一些记载中,苏轼是如何学习的?他的学习经历与方法,对于今天的莘莘学子来说,又能有些什么样的启发? 苏洵性子野,有股游侠气,年轻时爱四处游荡,游历天下,造访名山大川,结交一些奇奇怪怪的朋友。他自言“游荡不学”,妻子程氏也对此“耿耿不乐”,唯独父亲苏序却很放心,对众人说:“你们不了解他罢了。”苏序的性格是“疏达不羁”,读书不求甚解,“略知其大义,即弃去。”如果把苏家这祖孙三代放在一处打量,会发现蛮有意思。苏洵天生聪明,辩智过人,但少年时代的确不爱读书,倒不是因为他不爱学,只是他看不起那套科举制度,认为限制了思想自由。加上几次乡试不中,可能他见着那些“备考资料”就烦,索性什么书都别看了。到了二十几岁,苏洵方才醒悟,毕竟年龄不小了,总要有些作为,便重拾书本,苦读了好几年。《三字经》就有记载:“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也许因为苏洵性子太野,少年时代玩得太“凶”,长大成人又屡出远门去游荡,终于导致他一生仕途不畅,晚年只做了朝廷小官。而苏轼、苏辙与父亲相反,应对科举考试,不仅在蜀中出色,在汴京城也是名气极大,影响了全国各地几代学子的学风。苏轼6岁开始读书,父亲赞他“性嗜书”,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社会的读书风气好,另一方面也是受了苏洵的影响。苏洵虽然“少不喜学”,但他深知书本的重要性,该怎么教育孩子心里还是有数的。举个例子,苏洵在“南轩”书房读《战国策》,读得津津有味,饭桌上眉飞色舞地大谈孙膑、苏秦、张仪、鬼谷子等战国人物是如何了不起。小苏轼听得入神,细长而清秀的双眼一眨也不眨。苏洵讲完了精彩故事,眼珠子一转,把书藏了起来,故意引苏轼翻箱倒柜去寻找。这法子很有效,苏轼找到那些蕴含着巨大能量的“神秘书籍”,总是读得如饥似渴,还加紧读,悄悄读,生怕被父亲发现后收缴。儿子偷偷读,父亲便“窃喜”。可见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深深影响了幼年的苏轼。
【课外阅读】为何苏洵年少轻狂,苏轼却钟爱读书?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