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轨道交通串起未来地下商业街据市轨道办综合开发部人士介绍,市轨道办在全面考察国内大都市地铁建设的先进经验后,确定了便民、利民的站点商业开发原则,一号线24个车站的站厅商业、地下商业街等概念渐次走出蓝图。乘客在换乘时能轻松完成购物、娱乐、商务等各种出行目的,大大减少了地面交通流量,并可推动站点周边的物业开发和经济繁荣。【站厅商业】按照规划,24个站点都布设了连锁化、品牌化、时尚化的站厅商业,如西点屋、面包房、报刊亭、便利店等,满足上下班族的即时消费。针对不同站点的特质,开发时还将引入个性化的内涵,地面是写字楼经济发达的区域,地下站点商业配置书屋、礼品屋等;地面是旅游休闲区,则开发一些旅游纪念品商业。与传统的商业模式不同,地铁站点商业尤其注重乘客的自助服务。24个车站的站厅商业都将安排自助售货机、充值卡机,甚至水电煤气的缴款设施,方便来往客流的需求。【地下商业街】1号线穿越锡城闹市区,地面、地下客流上下交融,将刷新无锡的商业样貌。据初步规划,市中心的胜利门站、三阳广场站、南禅寺站和太湖大道南北的清名路站、太湖广场站,将开设较大规模的5个地下商业街。如已进行前期开发建设的胜利门站,既规划有大面积的地下停车场,又有商业,目前正在国内外招标选择知名商业策划公司,打造主题型商业。太清区间则是太湖广场站与清名路站之间长达800多米的地下商业走廊,地下一层为商业开发层,地下二层地铁行车区间,整个地下区间南北向贯通太湖广场,太湖大道快速路隧道在区间中部地下三层穿越。一个明显特征是,这5个站点地面均有相对成熟的商圈,地下商业街将根据不同商圈的特性、来往客流规模,营造互补双赢的业态,如南禅寺站,将充分呼应该地区改造提升后的商业文化氛围,发展与之匹配的茶文化、壶文化、古运河文化等特色商圈。【站点特色创意】特色塑造是无锡地铁站点创意设计的重点。火车站、高铁站等站点的设计理念是以打造无缝换乘、一体化的综合枢纽中心为重点;一些站点是结合景观,打造一块城市都市区内的驻足休憩的区域,像胜利门站、太湖广场站;一些站点将结合地面商业打造新的商业中心,像南禅寺站、清名路站;还有一些站点将成为城市的综合体,像三阳广场站、永丰路站等。【地铁商业的控制区域】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地铁商业是指城市地铁中,与交通动线站点相联接的商业、办公楼系统。地铁是人流的重要集散地,与商业发展需要相符,是两种形态之间的结合;而本专题中所指的地铁商业,即指与地铁站点相连接的商业体。在中心城区,轨道站点控制区的范围确定基本上以步行为主,以居民步行到车站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步行速度为4km/h,计算出轨道车站的步行吸引范围约为650m;在新区,以步行的合理时间10分钟为基准,从理论上计算出其他接驳方式的合理区半径。根据1992年的分区人口统计结果分析,全香港约有45%的人口居住在距离地铁站仅500m的范围内,%的面积集中了78%的就业岗位。中环-金钟-铜锣湾地铁沿线的平均就业密度超过每公顷2000人。地铁商业分类按商业产品形态来分,站厅零星商业,如报纸杂志、饮料、电话卡等;这些商业面积较小,多在10个平方米以内;地下商场或商业街,指一些街道式联接在一起的若干家商铺或店面构成的地铁通道商业,设置在地下的通道上,也可能会设置在必经的一些地面上,经营流行产品,如快餐店、服装饰品店等;如,地铁2号线人民广场站华盛街、地铁2号线科技馆站亚太盛汇步行街、地铁1(3)号线上海南站的银泰百货;地铁上盖商业,是最为常见的地铁商业形式,多位于地铁附近或相联的综合项目、购物中心等,而且规模相对比较大,其中,有一些楼层是可以直接与地铁的通道相联接的,可以使出入地铁站的客流直接通过专用的通道进入。如,地铁2号线中山公园站龙之梦购物中心、地铁1号线徐家汇站港汇广场等。地铁商业消费人群特征整体来说,年龄上,受工作状况、收入、生活习惯等影响,地铁开通初期,搭载地铁的人群以18-35岁族群居多;根据其出行及消费频率,地铁商业目标客户锁定时尚阶层以及小资阶层;随着出行习惯的逐步深入,地铁商业的消费客层呈全龄化特性。消费习惯上,地铁商业具快速型、随机型、轻便型、大众型的消费特性。处于商业中心的轨道站点消费人流以固定人流为主,成熟的商业区周边人流较旺,同一类型的站点附近消费客流以固定的消费人群为主力,其中主要包括周边办公人群、本市其他区域固定消费人群和外地游客。他们从四面八方聚在这里,并不是只因为这里有地铁,而是因为商务需要,吸引他们的是商业广场、品牌店铺,也许没有地铁消费人群会减少,但并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轨道所起到的作用是好上加好;一些交通换乘枢纽站的消费人流大多是流动的,客流量足够大。站点人流主要以外来乘客和本地换乘客流为主,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在那里坐轨道线,很多人只是偶尔路过中转一下,时间充足也许会走
无锡轨道交通串起未来地下商业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