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散文的特点,理解课文中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以景抒情的散文艺术力量。2、通过朗读训练,领略大海刚柔相济的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3、体味大海的雄壮美,领会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怀,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断进取的精神。教学重点1、用语言塑造声音的形象。2、抓住海潮的音响变化来写景。教学难点1、作者对大海及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教学方法1、目标教学法。2、启发式提问法。3、四步读书法。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古往今来,有不少歌颂大海的文章,有的赞颂它浩森无限,包容万千;有的赞颂它巨浪滔天,无坚不摧;有的赞颂它深邃奥秘,令人遐思神往。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也是讴歌大海的文章《听潮》。(板书:听潮)潮,即海潮,是海水受到日月的引力定时涨落的现象。欣赏海潮,一般是用眼睛看,作者则别出心裁━━听潮,鲁彦用文字成功地塑造了声音的形象,实在难得,很值得我们学习。二、出示目标,指出学习重点及难点。(用投影片)三、分析课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学习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把不明白的地方指出来。(激发情趣)采用四步读书法完成教学。第一步:快速读课文。要求:1、给自然段标序号。2、参看旁批,标注朗读有关段落语速、语调、表情等要求的句子。3、描写了几种潮音?板书:落潮(睡)涨潮(醒)高潮(怒)第二步:表情朗读,研习课文。这篇文章完整地描绘了大海落潮时、涨潮时、高潮时的不同景象。“听潮”如同在欣赏一曲“伟大的交响曲”,而落潮、涨潮、高潮则是这部乐曲的三大乐章。海潮音是波浪撞击岩石而产生的,作者抓住大海上的特有的景物波浪、岩石、月光,调动人体的每根神经从听觉、视觉等多角度、多方位描绘了海潮的声音。板书:波浪岩石月光声音第一乐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5-12段朗读要求。教师范读第6段,请一同学读8、9、10段,要求读出诗意,语调要轻柔。并播放录像(其余同学把书合上,耳听、眼看,体会大海落潮时的美)。出示练习题(用投影片),学生讨论完成,用做题的方式完成有关教学任务。答案要点:①.落潮时的大海,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②.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③.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在学生的答题中)板书:吻银鳞沉吟学生讨论:四个比喻句的作用,概括这时潮音的特点。教师小结:这里用了四个比喻,“温柔”有情,“芳醉”有味,“低低”、“轻轻”有声,“微风拂过琴弦”有形有声,“落花飘在水上”有声有形还有色。作者把无形的抽象的声音用文字塑造成看得见的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它宛如一支甜美的小夜曲,更像一支温馨的摇篮曲,大海的静谧被作者写神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是高音区的休止符。(抓住重点)第二三乐章:教师范读13、14段,请一男生读15、16、17段,要求读出力量和气势。其余学生把书合上,耳听、眼观、体会大海涨潮、高潮时的美(放录像)。1、如果说大海落潮时它的特点是温柔、静谧,那么涨潮、高潮时的大海有什么特点?给人以什么样的美感?从哪些角度描写的?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答案:凶猛、激烈;视觉、听觉;雄壮美;比喻、拟人。2、讨论分析:①.让学生在14段中画出动词,并讨论这些动词各写出了海的什么情态。②.着重分析“战鼓声,金锣声……”等比喻的作用。教师小结:这里八音齐发、声威壮烈
听潮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