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陈真:论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义.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义*陈真(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道德教育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23)道德究竟根源于我们的理性或者我们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理性认识,还是根源于我们自身的情感?西方自柏拉图以来,主流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一直主张前者,当代著名的美德伦理学家斯洛特(MichaelSlote)则主张后者。他认为人类天生的移情能力或移情反应,而不是理性或外部世界的某种原因(如幸福或效果),是我们理解道德、辩护道德和解释道德语义的最终依据。他将他的这种理论称之为“道德情感主义”(moralsentimentalism)。他的情感主义不仅涉及规范伦理学,同时也涉及元伦理学,展现了一种新的、在当代西方独树一帜的伦理学研究理路,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一斯洛特试图证明,一切道德活动或道德现象,包括道德语义和道德义务,均可从人类自身的情感,主要是移情(empathy)和移情机制中得到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和百科辞典中,“移情”一词最基本的含义有两种:一种是指移情能力,即对他人的情感、思想和境况“感同身受”或“设身处地”的能力。在这种意义上的“移情”其实也可以译为“移情心”或“同理心”。一种是指在外部环境刺激下体现上述移情能力的移情反应过程或移情现象。由于这种移情反应是行为主体移情能力的行为表现,因此,在许多语境中,“移情”往往具有双重的含义,既指移情能力,也指移情反应或移情现象。斯洛特的移情概念深受心理学家马丁·霍夫曼(MartinHoffman)的影响。霍夫曼认为心理学家以两种方式定义移情。一种是将其定义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内心状态(思想、感受、知觉和意向)的认知觉知;一种是将其定义为对另一个人的替代性的情感反应。比如,当一个人看到另一个人处于痛苦之中,他自己也感到仿佛经历了和另一个人同样的痛苦。霍夫曼将这种情感反应称为“情感移情”。(,—30)情感移情不同于同情的本质特征是“感同身受”:它是指一个人感受到某人的痛苦,而同情则是指一个人为某人的痛苦而产生的某种感受,如怜悯、难过并希望他过得好等。一个人可以对另一个抑郁之人感到同情而完全无需通过移情而使自己感到抑郁。(,—16)霍夫曼在讨论情感移情时,提到一种不由自主的移情,斯洛特称之为“联想的移情”。这种移情的特点是:当一个人感受到另一个人的痛苦时,这一过程往往不是有意识选择的结果。(Hoffman,)“移情涉及我们的内心(非自愿地)被唤起的另一个人的种种感受,就像当我们看到另一个人处于痛苦之时所发生的那样,就仿佛他们的痛苦侵入我们的身体……用休谟的话说,就是一个人的感受和另一个人的感受之间彼此传染。”(Slote,)“移情是无法取消的,它是一种习以为常的、长期的、在某种程度上不由自主的状态。”(Slote,—79)斯洛特认为正是这种不由自主的移情在他的道德情感主义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任何更为复杂的移情,如对一个人境况的移情,对虚拟状态的移情都是建立在这种不由自主的移情的基础上的。由于这种移情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情感反应,因此,它具有非理性的特征。这一特征最终将斯洛特的情感主义与亚里士多德、康德、密尔等人的理性主义相区别。二斯洛特主要从两个方面证明他的道德情感主义:道德判断的意义完全可以从移

陈真:论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fc1172
  • 文件大小74 KB
  • 时间2019-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