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6 8 心理科学 2001 年第24 卷第 3 期
惯用语比喻意义理解的心理模型
佘贤君吴建民张必隐
() ()
引言 3 西方研究成果对探讨汉语惯用语理解机制的启
不
惯用语是一种比喻性词组,通常以三字格为主。如:炒
鱿鱼,开后门等。惯用语的比喻意义与其字面意义是不等值 3 1 汉语惯用语的理解是一个构造过程
的。如一穿小鞋”不能解释成为是穿尺码小的鞋”的意思,而西方彼用语理解的研究表明,惯用语在大脑中并未词汇
应当解释为“暗中给人以刁难、约束或限制”的意思。化,惯用语的理解是一个构造过程。对于汉语惯用语的理
人类自古以来就喜欢使用比喻语言。比喻语言的研究解,我们认为汉语惯用语在大脑中也没有间汇化,汉语惯用
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蜡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比喻是天语的理解是一个构造过程。
才的标志’。惯用语是心理学研究最感兴趣的比喻语言之首先,从汉语惯用语的语言学特点来看。惯用语在结构
上具有一定的灵括性:第一,惯用语可以作一定的内嵌扩展,
一,但是汉语惯用语理解机翻的研究在国内尚不多见,还需
例如“开了一个月的夜车(开夜车)”:第二,惯用语可以作一
`idiom ”的研究成
定的语序移动,以例装的形式出现,例如“夜车不要开得大多
果。
(开夜车)”;第三,惯用语可以作一定的成分变换。例如“拖
2 西方惯用语理解研究的成就后腿”、“拉后腿’,、“扯后腿”的意义相同。惯用语在结构上的
灵活性说明了惯用语的组成成分对惯用语的意义具有重要
2 1 惯用语理解研究的传统理论:不可构造的观点
作用。其次,从国内心理学界关于汉语惯用语理解研究得出
传统观点认为惯用语在心理词典中以整词的形式表征,
的一些初步结果来看,惯用语在心理词典中没有词汇化,汉
惯用语的理解是一个提取过程。不可构造的观点包括三个语惯用语的理解不是一个提取过程,而是一个构造过程。
不同的假说:①惯用语词单假说认为惯用语字面意义的通达因此,我们认为,汉语惯用语在大脑中没有词汇化,汉语
先于比喻意义的通达。②惯用语词汇表征假说认为惯用语惯用语的理解是一个构造过程。组成汉语惯用语的成分字
的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的加工是同时进行的。③直通假说(词)对惯用语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认为理解悦用语时,可以完全绕过其字面意义,直接达到比 3 2 不同惯用语理解的研究发现,不同的惯用语具有不同
喻意义。的句法加工能力,这种句法加工能力的不同主要由惯用语的
2 .2 惯用语理解研究的新进展:构造的观点语义分解性和透明度决定。在这个问题上汉语惯用语与英
随着惯用语理解研究的进一步深人,人们发现,不可构语惯用语有相同的特点。
造的观点面临着两个巨大的挑战:第一,它不能解释为什么汉语惯用语也存在透明度不同的情况,透明的惯用语的
在惯用语理解的过程中,惯用语成分单词的意义会被激活。组成成分对惯用语理解的作用更大。对于透明的惯用语来
第二,它不能解释为什么惯用语具有句法生成的能力。
如:惯用语的中间可以插人一些修
惯用语比喻意义理解的心理模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