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1
一、教学任务分析 1
1
2、学时 2
3、课程结构 2
二、学习对象分析 2
三、学习目标 3
1、知识与技能目标 3
2、过程与方法 3
3、情感态度价值观 3
四、教学重点、难点 4
1、教学重点 4
2、教学难点 4
五、学法设计 4
1、网络自主学习 4
2、探究学习 4
3、合作学习 5
六、教法阐述 5
1、教学方法 5
2、教学流程 6
3、教学准备 6
七、教学程序设计 6
八、详细教学流程 9
1、导课: 9
2、学生探究学习 9
3、解疑合探 10
4、质疑再探 11
5、运用拓展 12
6、板书设计 12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前言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和手段的改变,而且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整体的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这种教学方式为学生课堂学习营造了发现探索的和谐环境,充分发挥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中,如网络、多媒体资源等,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可以有效地找到自己不懂的知识并将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密切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培养自己的知识整合能力,不断学会学习。因此,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也为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途径。这种信息化教学同样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从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构建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气温、降水和气候知识的基础。从教材内容看其实践性很强,安排了很多有关天气的常识,进一步强调了天气是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使教学一开始就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材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常识,给出了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的能力。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材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的质量的变化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生活实践充分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引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
2、学时
一课时:45分钟
如何描述天气
3、课程结构
天气的特点
天气与我们的关系
卫星云图
多变的天气
学会看天气预报
风的符号
常用的天气符号
空气的质量
二、学习对象分析
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比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通过学习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掌握未来天气的理性认识。所以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加强角色扮演和探究性活动的方法,同时利用网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差别,并在生活中能正确使用
识别简单的天气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组织游戏、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天气与人们息息相关,了解天气预报,熟悉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
进入网络和生活,开拓学生的视野,学会搜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同时,通过课上展示,提高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在学生收看、分析天气预报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实践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⑵通过收听、收看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全市空气质量预报的节目,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⑶通过让学生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活动,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