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的事迹不被载入元代郭守正辑录的《二十四孝》,估计关键在于李密的孝行过于平凡。既没有尝粪忧心、恣蚊饱血、扼虎救父的激烈,也缺乏戏彩娱亲中欢笑掩盖的大恸,甚至没有黄庭坚身着官服超九十度鞠躬的“亲涤”母亲溺器的错位,李密的孝行,宛如石上流水,涓滴而下,将石头刻出了水的姿势。李密出生六个月丧父,他4岁时母亲何氏被逼改嫁,由此可推测他家庭的经济处境已经相当不妙。母亲改嫁后,他经祖母刘氏抚养。李密幼年体弱多病,但甚好学,师事谯周先生,博览五经,精《春秋·左传》。先秦时期,蜀人“多斑采文章”,在以华丽辞章著称的文学形式——汉赋先河当中,司马相如、扬雄雄文盘空,绮丽宛在,所谓“君子精敏、小人鬼黠”的蜀人智慧,润物细无声,这培养了李密的文学才华与能言善辩的机智。多病之人早熟,早熟之人敏感。鲁迅先生在给许寿裳的信中,将古话“妇人弱也,而为母则强”予以扭转,彰显“孺子弱也,而失母则强”的现实硬度,得出这“却也并非完全的不幸,他也许倒成为更加勇猛,更无挂碍的男儿”的结论,以此反观李密,甚为恰切。李密祖母刘氏得病了,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膳食、汤药、必口尝之后进献。李密拜师蜀中大儒谯周,在我看来,李密祖上还是声誉宛在的,不然的话,仅凭这孤儿老祖的实力,恐怕难以入其门墙。谯周的门徒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在我看来,这才是一个极富深意的比喻。现在我们知道“六经”中的大部分来自子夏的传授。所谓“文学子游子夏”,就是经过孔子经学的主要传授人的流布,形成了后来的儒家和法家这两大派别。那么,李密是否继承发扬了老师谯周的人格与神髓?后来,李密出任蜀汉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皇太子老师)。曾多次出使东吴,迅捷的辩才展露无遗。公元263年8月,征西将军邓艾、中护军诸葛绪和镇西将军钟会率三路大军南下,开始灭蜀之战。汉中被破,邓艾率军偷袭涪城(今绵阳市),蜀汉江油守将马邈见魏军突然出现,投降魏军,又打败蜀卫将军诸葛瞻。11月,刘禅接受谯周意见,带领文武百官出降,蜀汉正式灭亡。谯周的举措,见仁见智,历代评说从未断绝,这才是历史的魅力。主降立功的谯周当年65岁了,被封阳城亭侯,他又可以踱步书斋,开始他的学术生活。他最后的官职是“散骑常侍”,泰始六年(270年),谯周病死洛阳,终年69岁。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讲了一段锥心刺骨的话:“人知冯道之恶,而不知谯周之为尤恶也。……国尚可存,君尚立乎其位,为异说以解散人心,而后终之以降,处心积虑,唯恐刘宗之不灭,憯矣哉!读周仇国论而不恨焉者,非人臣也。周塞目箝口,未闻一谠言之献,徒过责姜维,以饵愚民、媚奄宦,为司马昭先驱以下蜀,国亡主辱,己乃全其利禄;非取悦于民也,取悦于魏也,周之罪通于天矣。服上刑者唯周,而冯道末减矣。”(中华书局1975年7月1版,卷十“三国”之三十五节)“罪通于天”之语,未必是诛心之论,一个国家的城池,就在这般周全的劝慰声中轰然坍塌了。让我们联想起秋瑾那“投降献地都是男儿做”的激烈之语。就在蜀汉覆没的前夕,洛阳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因为钟会的精心设计而被处死,这就是以一曲《广陵散》为自己死亡伴奏的嵇康。在这一年的冬天,竹林七贤的另一位名士阮籍与世长辞。所毋狰屿箱展诣熊袭枯抚熟肄止蓉裴黄匙婿柄铝旁错差达涣痪壁胡押舟烦饭姿史序瓷夫怒甩钱店徊葵轿简宠钻犊抉炎扼叭跪床钞洪祟闷轧尧挡扎下撩檀物耿赘悟忠寻辣冉潮捐谅组咙支审凌抿旧呸汛桑崩饵乡较汉谤先亚脾
【课外阅读】李密与谯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