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学目标1、把握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的双线结构。2、体会鲁迅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3、学会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喑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二、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绯红(fēihóng):鲜红油光可鉴(jiàn):鉴:照驿站(yì)不逊(búxùn)匿名(nì)诘责(jiézé)杳无消息(yǎo)():抑扬顿挫(yìyángdùncuò)声音高低起伏,停顿转折。深恶痛疾(wù):厌恶而痛恨到极点。():物以稀为贵:物品稀少就显得其珍贵。三、读课文,画出自然段序号,划分段落层次:(一、(1~3)写见到藤野先生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二、(4~35)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1.()写往仙台途中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2.(6~23)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的几件事,写出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3.(24~31)写弃医从文的原因。4.(32~35)写与藤野先生告别。(三、(36~38)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四、赏读课文(一)赏读第一部分:“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无非”表示“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厌恶,为后文“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笔。、厌恶之情?(地?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盘辫子(比喻、夸张、反语不学无术学跳舞(赶时髦)思想腐朽附庸风雅(二)赏读第二部分,,思考:(1)从东京到仙台六七百里,所见甚多,但文章为什么只提到“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日暮里”——联想到多灾多难的祖国,忧国之情(诗?“水户”——崇敬朱舜水的爱得这两个地名,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而这正是作者转到仙台在藤野先生的指导下刻苦学医的主要动机。(2)我初到仙台受到哪些优待?如何理解我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因为我是唯一的留学生,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了衬托。(正衬):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的几件事,写出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全文的重心)(1.)6~10段对藤野先生进行了那些描写?表现了藤野先生哪些特点?文章首先从他的外貌描写(白描)入手,然后通过侧面描写(留级生的介绍),写藤野先生是一位严于治学而生活俭朴的老师。(2.)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哪几件典型事例,它们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性格和品质?“我”、,原因是什么?(难点)写了哪两件事?第一件是匿名信事件。(1)“爱国青年”为何加引号,作用?课下注释+对藤野先生的反面衬托。(2)其中“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为什么
藤野先生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