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很荣幸能为大家服务!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我国收藏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数量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这里有3000多件碑刻,10000多件藏品,拥有国家级文物19件(组),它将西安孔庙、西安碑林、汉唐石刻集于一处,以它最为经典的东方传统文化和独具魅力的石刻艺术而闻名海内外。
孔庙旧址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置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末年,但保存至今的则是明清建筑。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雕梁画栋的木牌坊,名叫“太和元气坊”。其南是照壁,有清代书画家刘晖书写的“孔庙”两字,其北则为泮池。按照古代礼制规定,诸侯之学叫泮宫,泮宫东南、西南方向的水池称泮池,一座石桥横跨池面。石桥北第一道门叫棂星门,中门额刻“文庙”,东门刻“德配天地”,西门刻“道冠古今”。二门名为戟门。门内东亭陈列着景云钟。此钟为国宝级文物,铸造于唐代景云二年,重约6吨,以青铜铸造而成。钟上铭文292字,为唐睿宗李旦自作自写。1964年,被选入世界名钟。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就是景云钟的录音。西亭置放着雕刻于公元424年的大夏石马,为国宝级文物。形象生动,浑厚有力。大夏是匈奴族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由于当时战争连绵不断,留下的文物极少,因此这匹石马显得很珍贵。穿过戟门,是东西两边相互对称的6座清代碑亭。整个孔庙建筑遵从中国传统建筑群中轴贯穿的原则,对称和谐,布局严谨,在参天古柏的映衬下,更是庄严肃穆、古朴典雅。
西安碑林博物馆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陈列内容分为西安碑林和石刻艺术两大部分。
西安碑林因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多900年的历史,被誉为“石质书库”、“书法的故乡”。西安碑林是为保存唐代《石台孝经》、《开成石经》而建,经过历代不断的整修充实,现收藏从汉到唐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7个陈列室、6个墓志廊和8个碑亭展出。而碑林这个名字则是到了清代初年才确定的。走入碑林,当你驻足于碑刻石雕之间,徜徉于序阁廊庑之中,你会为浩瀚的经史子集而感概,会为绝妙的书法华章而惊叹,更会被深厚的文化底蕴所陶醉。
《石台孝经》是碑林中保存最早、形成最特别、雕刻最华丽的碑石。他刻于唐天宝四年,由于整个碑身立于三层石台之上,碑文是唐玄宗李隆基书写并加以注释的“孝经”,故称《石台孝经》。碑石通高6米,由35块巨石组成,碑首上满雕灵芝云朵,三层石台均雕有瑞兽及蔓草纹饰。“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主张“孝悌”的思想,“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推崇“孝经”正是希望通过宗法血缘关系来达到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所以玄宗亲自作序、抄录、注解并批注还由太子李亨来篆书碑额。《石台孝经》以奇特的形制、深刻的内涵、绝妙的书法成为西安碑林中的“迎客第一碑”。
第一展室陈列着《开成石经》。因刻成于唐文宗开成二年而得名。内容包括儒家经典《周易》、《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尔雅》《论语》等十二部。这些儒家经典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唐时雕版印刷并不普遍,为了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所以刻石经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国子监
陕西导游资格考试之碑林博物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