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姓氏文化汉字与文化系列讲座第二讲姓氏是是血缘的标志和婚烟的纽带。同时,它也是部族的开端,国家的根基,以及民族的文明标志。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并且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绵延不绝、持续发展的文化的国家。而姓氏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中华民族强大生命力和坚固凝聚力的营养基与粘合剂。中华民族所固有的“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情结,实质上是一个民族在姓氏文化根源上的认同。姓,《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这段话意思是:姓,人出生的那个家族的姓氏。古代的神圣的母亲,由于上天的感动而生育子女,所以叫“天子”。由女、由生会意,生也表声。《春秋左传》说:“天子凭借出生的由来而赐给诸侯姓氏。”先民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大约产生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姓”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了同姓的人都是同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它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许多古姓都带有“女”字旁,如姜、姬、姚等,它们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图腾。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说文解字》:“氏,巴蜀山名岸胁之旁箸欲落堕者曰氏。氏崩,闻数百里。”意思是:“巴地、蜀地将山崖侧边的附著而将要堕落的山岩叫做氏。氏崩塌,方圆几百里都能听到。”这是“氏”字的本义,是一个巴蜀方言词,意思是将要崩落的大山的一部分。“氏”字本是一个象形字,后来借用来作为从大宗分裂出去的小宗——宗族的名称,是非常形象的。氏带上了父系氏族时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通签·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顾炎武也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氏”也是古代贵族的标志,表示功勋和地位。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旧有的姓氏体系也逐渐混乱,出现了姓氏合一的倾向。秦汉时期,我国的姓氏体系基本上已确立下来,姓和氏完全合并,并且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平民也能有姓氏了。古代姓氏有几点值得注意:,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男子贵者称氏;贱者则以职业概括之。如奕秋、庖丁、石匠、医和、优孟。,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国语》曰:“同姓不婚,恶不殖也。”春秋时,鲁昭公娶吴女为夫人,两人都姓姬,就改夫人姓孟,称吴孟子。“别婚姻”的作用,男子又不称姓,故女子称姓非常重要。“孟姜女”,就是在“姜”姓的前面加上了表示排行的“孟”,意思是姜家的长女。古代的姓氏基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来的: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姒、姜、妫、赢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以动植物或其它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龙、柳、梅、李、桑、麻、粟、山、水、等,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姚、东方、欧阳、陶、巫、卜、医等。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夏、商、周、等。其它:姜姓《说文解字》:“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从女,羊声。”意思是:“神农氏居住在姜水边,用姜作为姓氏。”形声字王筠《说文解字句读》:“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也。”晋人皇甫谧《帝王世系》:“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蛟氏女,名女登。”姜水就是岐水,在今天陕西岐山县西。这其实算是以居住地为姓。很多历史上的姜姓是齐国人,因为齐国祖先是姜子牙(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姓田),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
汉字与姓氏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