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指导
——写景抒情类
本课复习篇目——写景抒情类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桃花源记》
《与朱元思书》
《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语句的停顿
实词的解释
虚词的用法
句子的翻译
内容的理解
考点回顾
朗读课文,积累重点实词解释。
2. 完成练习,反馈实词掌握情况。
(一)复习实词
写作背景: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景物特征:江南山水之秀美
写作意图: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写作手法: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调动视听;变换视角;运用对偶。
《答谢中书书》
四时俱备: 四季;都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 消散沉鳞竞跃: 争相跳出
夕日欲颓: 坠落自康乐以来: 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再;参与,这里指欣赏;这里指奇丽景色;…的人。
《答谢中书书》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深感无用武之地,本文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所写。
景物特征:月光清澈透明,幽静
写作意图:“安闲自适”和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豁达宽广的心境
写作手法:比喻精当;情景交融;正侧结合;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
《记承天寺夜游》
解衣欲睡: 想要
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 于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水中藻、荇交横: 交叉错杂。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到;院里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
写作背景:东晋末期,战乱纷呈,陶渊明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写作此文时他57岁,已经隐居农村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景物特征:环境幽美,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孩子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写作意图: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对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写作手法:线索清楚,详略分明,悬念迭起,虚实结合
《桃花源记》
缘溪行:沿着,顺着。中无杂树:别的,其他的。
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渔人甚异之:非常
遂与外人间隔:断绝了来往。才通人:仅仅。
土地平旷:空阔,宽阔。芳草鲜美:鲜艳美丽的样子。
便舍船:舍弃,丢弃。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可以互相听到。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说。
咸来问讯:都;打听消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
乃不知有汉:竟然辞去:辞别离开
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此中人语云:告诉;说。既出:已经,……以后。
便扶向路:顺着;从前的。欣然规往:计划
诣太守: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后遂无问津者:问路,这里指访求。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隘幽暗一下子变为开阔明亮的样子。
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的样子;好像。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一起;安闲快乐的样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同县人;与世隔绝的地方。
《桃花源记》
写景抒情类文言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