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刊 2003 年第 4 期
古代学术思潮
先秦儒家、法家政治哲学比较研究
魏义霞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
I 摘要1在先秦政治哲学中,体现着德治与法治两条截然不同的治国路线。前者的主力军是儒家,后者则以法家为
旗 AP 。本文从不同视角多维度地透视了儒家与法家的德治与法治之争,进而揭示儒法两家的治国方略产生的各不相同
的社会功效和客观效果,最后通过对儒法相互态度及历史命运的回溯,领悟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的相互促进、互济
互补。
【关健词!儒家;法家;德治;法治;比较研究;政治哲学
I 中圈分类号 ;B226. I文献标识码 IA 【文章编号 11002 一3828(2003)04 一0049 一06
应该采取什么方式和手段治理天下? 儒家与法做人还是为政都要到圣人那里寻找最后的依据和
家曾经展开了激烈持久的争论。在这方面,濡家向绝对的标准。有鉴于此,在治国理家时,问一间是否
往德治,法家推崇法治,由此演绎了二千余年的历与圣人的事迹相符便成为儒家的一贯传统。孔子不
史公案。儒法两家各不相同的政治主张及其产生的仅要求人们时时处处向圣人看齐,而且求圣若渴
社会效果,留下了诸多的历史启示。经常思慕圣人、梦遇先贤,说自己很久没有梦见周
一、值治、法治—不同的治国方略和行政路公是道德堕落的一种表现
线儒家法先王,一切遵照先王之言行,这极易助
在中国历史上,双方争论的焦点显然集中在政长因循守旧、裹足不前之风气。尽管其一再敦促人
治思想领域。其中,争论最激烈也最代表两家特色们终日乾乾、勤奋不懈,但总难免不思进取之嫌。在
的便是所谓的德治与法洽之争。在治国方略上,或历史观领域,法先王的并发症便是复古主义和循环
日关于德治与法治,儒家与法家的分歧主要集中在论。像孔子所讲的“百世可知”和对周代的赞叹以及
以下几个方面: 孟子关于人类社会“一治一乱”递擅循环的判断等
1 . 先王、后王—指导思想之分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指导思想上,儒家主张法先王,法家推行法在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上,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后王。的法家不再洛守陈规、照搬旧法。韩非强调时代和
具有理想主义情慷的儒家总有一种魂牵梦萦社会历史的变迁性,呼吁因时制宜、不断变法,随着
的圣贤情结,把古代的帝王和政治家诗化和神化, 时代和社会历史的改变及时更换统治对策。韩非指
说成是道德完善和治国有方的圣人。这些圣人主要出,占今的社会状况存在着巨大差异,今人所面对
是尧、舜、禹、文王、周公、汤、武等,他们的言论和行的是前人不曾遇到甚至不曾想到的新局面和新情
动,美玉无瑕、名垂千古,不仅为后人留下了道德之况,用先人留下的老一套方法对待今天的新情况,
绝唱而且树立了治国理民的光辉典范。因此,不论显然会力不从心、措手不及。聪明人应该抛弃先王
I 收稿日期 2003 一05 一23
「作者简介 1魏义霞(四石5 一〕,女,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从事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
文化研究
4 9
万方数据
的老框框,制定出适应新情况的新方法和新对策。臣民之所师。术的作用在于“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
这便是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世异则事异”,“事异能”,而法的
先秦儒家、法家政治哲学比较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