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先秦儒家的伦理政治思想
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
使学生全面理解和认识孔子以礼仁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使学生深入理解孔子以及《大学》、《中庸》中关于政治与伦理道德关系的思想
一、孔子其人及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
孔子其人: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479年。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一生主要从事三方面活动:1、教育;2、对传统文化进行整理;3、提出自己的理论
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
1、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先王之道作为自己的旗帜;
2、以六艺为法,将六艺看做传统文化的载体;
3、崇尚礼义;
4、仁、义、礼、智、忠、孝、信、爱、和、中等等,是儒家共同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5、宗师孔子。
二、孔子以礼仁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春秋以降,政治从面向神明而转向人世的思想迅速发展,孔子是这一潮流的集大成者。
《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注重人事,把社会与人作为认识和研究的对象。其政治思想重心也正是立意于重整崩坏失范的社会秩序。
从周与以礼治国的政治思想:
鲁为周文化中心的旧国。鲁“犹秉周礼”(闵公元年传),“周礼尽在鲁矣。”(昭公二年)孔子对周代的礼乐文明或典章制度推崇备至,曾说:“吾说夏礼,杞(qi)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中庸》)从周为孔子政治思想的起点,孔子由此而主张以礼治国。
孔子继承并发展了西周以礼治国的传统,认为:
第一,治国治民光靠政、刑不行,要以礼治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第二,礼是社会整合的准则。孔子认为礼所规定的名分等次是绝对不可僭越的,如季氏“八佾”,孔子斥之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孔子还“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第三,以礼作为言行规范。一切行动都要以礼作为客观准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另外,要求人们的思想或认识不能超越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礼的规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第四,把正名作为礼治的起点。齐景公问政,孔子答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子路》)在游卫时,子路问他:“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道:“必也正名乎!”子路对此有些疑惑,批评老师的主张有些迂腐,孔子则斥责子路不明事理,进而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
仁——政治与伦理的一体化:
礼讲的是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而仁讲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精神指导。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孔子认为应以礼、仁为纲。礼的规范的核心是分贵贱、上下、等级。而仁则主要强调的是由己及人的过程和关系原则,可归纳为如下几点:复礼,克己,孝悌,爱人——忠、恕。
具体说来,孔子有关仁的思想主要包括:
第一、复礼是仁的终点和客观标准,是基本政治目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称许你是仁人)焉。”(《颜渊》)
第二、复礼的关键是“克己”,克己而后才能回到礼。“修己”是“克己”的重要方式。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答道:“修(整治)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还有,“约”即约之以礼,“自戒”,“自讼”、“自省”和“自责”等。
第三、孝悌是仁的又一基本内容。有子说:“孝弟者,其为仁之本欤?”
第四、把仁用于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爱人。
爱人的具体办法是忠恕。子曰:“夫仁者,己欲立(独立的人格)而立人,己欲达(发展)而达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爱人的原则贯彻到政治上或落实在政策上,表现为富民足君和先德后刑两大政策。富民足君的办法主要有“使民有时”、“敛从其薄”和“节用”三项。先德而后刑主要表现在要处理好如下三种关系:一是富和教的问题,要先富而后教;二是惠与使的关系,孔子主张先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而后使;三是教与杀的关系,孔子主张先教而后杀,“不教而杀谓之虐”。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 中国政法大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