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考点汇总2012/12/16一、文献内涵及其变化: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八佾》子曰:“杞、夏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这里的文献,“文”指典籍,“献”指贤者。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将“文献”作为书名。其《文献通考·自叙》“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不录者,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侏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征史传之是非者,则来而录之,所谓献也。”这里的文偏重于史料记载,献偏重于言论,也指出了文献互相依存的关系。此后,“文献”一次得到较广泛的使用,明成祖朱棣年间所修《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代还有程敏政的《新安文献志》,清代有钱林的《文献征存》。其后,“文献”概念发生了变化单指历史文件而言。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献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雕版、印刷的材料,手抄古籍、甲骨文、碑铭等。二、古典文献典籍的分类:《汉书·艺文志》是刘歆《七略》(我国最早的分类图书目录,奠定了文献分类法)的节本。《七略》者,是:辑略(综述学术源流),六艺略(有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诗赋略(赋一:屈原等二十家赋,赋二:陆贾等二十家赋,赋三:孙卿等二十五家赋,杂赋,歌诗),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耆龟、杂占、刑法),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图书六分法。其中绝大部分的书都久已失传,留了这个书目,是研究先秦学术的重要依据。四分法:曹魏郑默《中经》,荀冒因之著《新薄》分甲、乙、丙、丁四部开始用分成四部的四分法。东晋时李充《四部书目》,《隋书·经籍志》才正式确定用经史子集代替甲乙丙丁。七分法:萧梁阮孝绪《七录》分经典录,记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技术录,佛录、道录。九分法:刘宋王俭《七志》分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附道、佛合为九类。十二分法:宋郑樵《通志·志文略》孙星衍《祠堂书目》。三、经学简史《十三经》如何产生四、经部书与文学的关系《尚书》是中国古典散文的源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左传》是以擅长描写人物形象及战争事件著称的杰出的历史散文。《论语》是先秦文学语言的总集,以刻画人物心理见长,语言简练准确,格言式的警句富有文学意味。《孟子》以雄辩、善于比喻、富于鼓动性的议论散文著名。五、文学与历史的关系1、“史”中有“文”《左传》《战》2、“文”中有“史”“三吏”“三别”3、逐步丰富历史知识有助于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六、历史著作的体裁七、“诸子百家”的兴起及成书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和思想家,都按照本阶级、本阶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各派,史称“诸子百家”。诸子中主要的学派有儒、道、墨、法、名、阴阳、兵、纵横、农、杂等家,在当时思想领域影响最大的是前四家。八、集部的内容九、集部的编纂十、别集的编辑情况十一、别集的命名十二、关于
古典文献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