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川乌头与草乌头分化源流考.pdf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文献研究·川乌头与草乌头分化源流考谢晋,王德群(安徽中医学院药学院现代中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31)摘要:采用本草文献研究并结合实地调查方法对川乌头和草乌头的分化源流进行考证。发现唐以前统称为乌头;川乌头与草乌头的分化始于宋代临床方书,并在宋末被本草书籍明确记载;明代总结了二者功效的差异,确立了草乌头在本草中的地位。提示川乌头、草乌头分化的内在原因是生态环境差异,而四川地区乌头的栽培是直接原因,人工栽培间接导致草乌头药用部位的变化。关键词:川乌头;草乌头;本草考证中图分类号:R2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22219(2009)0520010202乌头在临床上常被分为川乌头和草乌头。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川乌头源于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草乌头来源于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kusnezoffiiReichb.)的干燥块根。块根包括母根和子根,两者药用部位存在差异。而实际生产中,乌头(栽培品)的母根作川乌头,乌头(野生品)、北乌头等的块根作草乌头[1]。为澄清川乌头与草乌头的差异,笔者对川乌头与草乌头的分化过程和药用部位的变化进行了本草考证,为川乌头与草乌头的正确区分提供历史依据。《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本草下品》(约536年)记载天雄:“此与乌头、附子三种,本并出建平,谓为三建,今宜都佷山最好,谓为西建,钱塘间者,谓为东建,气力劣弱,不相似。”建平即今四川巫山,宜都即今湖北宜昌市,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市,此时乌头产地在四川和杭州两处,陶弘景认为宜昌最好。到了唐代,《新修本草·卷第十》(659年)载“天雄、附子、乌头等,并以蜀道绵州、龙州出者佳??江南来者,全不堪用。”蜀道绵州即今四川绵阳县,龙州即今广西龙州县。乌头的产地较陶弘景时代有所扩大,宜昌变为绵阳和龙州,杭州变为江南。孙思邈《千金翼方·药出州土》(约682年)明确记载乌头优质的产区仅为绵州和龙州。此外,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载有乌头汤,方中第一次出现“川乌”这一说法,且全书只此一处。方名为“乌头汤”,而方中用“川乌”,二者相悖。此外,早期对四川乌头的称呼作者简介:谢晋(19832),男,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王德群,Tel:055125165884E2mail:ahwdq@多为“川乌头”,而非“川乌”。考虑到此书自写成以来,流失散佚多年,至北宋末年始被重新整理。由此,笔者怀疑“川乌”之名可能是在传抄过程中混入。“草乌头”之名最早出现于《千金翼方·卷第十五》,里面有大草乌头丸、草乌头丸。但方名为草乌头,方中却是乌头。考虑到孙思邈收录的方剂很多来自民间,这是否说明当时民间已经有“草乌头”这一提法?五代后唐侯宁极《药谱》(935年)载有川乌头、草乌头[1],但此书仅录药名,未记其他内容[2]。、草乌头的名称大量出现于宋朝方书。《太平圣惠方》(992年)中草乌头出现3次,分别是草乌头圆方(卷第三十四)、走马散方(卷第九)和治干癣痒痛不止方(卷六十五),而“川乌头”共出现182次;“乌头”之名极少出现,非川乌头即草乌头;说明当时川乌头和草乌头在临床上已有区分。《博济方》(1047年)收载的骨碎补丸(卷二五

川乌头与草乌头分化源流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精选文库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