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邵县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实施方案.DOC新邵县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实施方案4坨 —冃U a新邵县地处资水中游,是一个“六山半水两份田,份半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县列入了退耕还林工程重点项目县,全县计划完成退耕还林工程20万亩。根据上级退耕还林的要求,我县成立了退耕还林指挥部,设立了退耕还林办公室,安排了专人负责退耕还林工作。根据国家《退耕还林条例》、国务院国发[2000]24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湖南省退耕还林(草)试点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结合新邵的实际情况特制订2003年度新邵县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实施方案。一、基本情况1、自然环境:新邵县位于湖南省中部,界于涟邵盆地之间,地理坐标:东经111°87〜111。50’,北纬27°15’〜27。38’o东连涟源市、邵东县,南抵邵阳市、邵阳县,西接隆回县,北邻新化县、冷水江市,,,。全县地貌素称“六山半水两份田,份半道路和庄园”,为半山半丘陵县。雪峰山余脉从西部逶迤入境,向东部延伸,形成天龙山、板竹山、金龙山、郎概山、龙山等一系列弧形山脉断续排列,由东向南横亘中部。资水纵贯南北。整个地势中部高南北低,中部山地蟠居,南部丘岗交错,北部低山、丘陵穿插。最低海拔潭溪镇淘金桥176m,。全县境内地貌以山丘为主,%,岗平次之,%o气候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C,最低气温一月为-°C;雨量充沛,历年平均降雨量1315〜1918mm。由于受季风影响,夏秋多干旱,冬季多有冰冻等灾害性天气,全年无霜期278天,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冬季出现灾害性天气的现象大为降低。全县成土母岩以板页岩、石灰岩、砂砾岩、花岗岩、第四纪红色粘土为主。板页岩、砂砾岩主要集中在中部山地,石灰岩中南部丘岗地带,花岗岩主要集中在迎光、龙溪铺一带,第四纪红色粘土主要集中在南面丘岗地带。土壤类型多样,以红壤、黄壤为主,%,石灰性土占19%,,%,高山草甸土分布在海拔1300m以上,%,红黄壤淋溶程度较深,——%,——。土层厚度40〜%,%,%O新邵县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乔木树种93科421种,灌木50科147种,竹类10种,草本植物88科344种。2、 ,其中林业用地面积89809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3132911立方米,,立竹株数3589万根;,%;坡度在25。以上的常耕旱地面积8667公顷,%,主要栽种红薯、豆类等作物;难利用地面积2161公顷,%;内陆水域面积6800公顷,%。,主要栽培水稻、小麦等农作物。3、 社会经济概况全县辖15个乡(镇)、3个国有林场,4个其他农业场所,659个村,25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728740人,其中农业人口658122人,。,,,全县工农业产值24139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13147万元,%,其中林业产值3750万元,%,人均国民产值3048元,,现为省级贫困县。二、指导思想和目标1、 编制依据根据省湘计赈[2003],特编制新邵县2003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方案。2、 指导思想以加速我县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以科技先导为手段,以政策兑现为保障,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统一部署,坚持适地适树,合理布局,统一规划,严格施工,统一管护,巩固营造林成果,确保我县退耕还林工程计划任务如期完成。3、 建设原则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突出生态环境建设重点,结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规模退耕,注重退耕实效,大力推广应用科学技术,建设现代化的林业“两大体系”。4、 ,,,确保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实现验收达标。做到造林一片,成活一片,成效一片。三、建设布局与建设方案1、 工程布局:由于我县水土流失比较严
新邵县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实施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