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热点议题之生态文明建设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于11月9日到12日下午正式闭幕。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另外,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我们了解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文明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日趋突出,成为现代文明发展的基本标志和本质体现。而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反映了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成为现代文明发展的基本标志和本质体现。当代生态文明的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的重要指标。关于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也是生态文明在文明结构中的地位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传统的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一个内容。这是因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一类实体性的文明形式,它们具有独立性、主导性的特征,而生态文明是一种依赖性的文明形式。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只能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为载体和基础,因此,生态文明的成果也主要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中得以体现。这种观点现在已经不被大家所认可。现在流行的观点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有其自身的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和相互统一的主要文明组成部分。有学者认为,“对社会结构或文明结构的认识必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已有的和可能的威胁,需要我们把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纳入到人类社会实践的自觉认识与规划之中,需要在理论上承认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是经济、政治、精神和生态保护四个方面的统一,相应地社会文明结构也应该包含着四种文明形式,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而社会文明发展就是由这四个文明交互作用而推进的过程。”这种观点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比较一致,被大家所认可。还有一种激进的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取代工业文明的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它不仅追求经济、社会的进步,而且追求生态进步,它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协同进化,经济——社会与生物圈协同进化的文明”。因此,正像有的学者认为,“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间并不属于并列关系,生态文明的概括性与层次性更高、外延更宽。”这种观点是一种与生态文明发展的未来相适应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一)儒家思想1、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最早提出“天人合一”这一命题的是北宋哲学家
生态文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