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中医保健指导方案一、体质辩识中药保健在老慢支的预防工作中,推荐患者根据以下不同分型了解本人所属的中医体质分型选择不同的中药药茶、食疗等进行防治和保健。1、肺气亏虚、痰热壅肺(1)主症舌脉:肺气虚损,表阳不固,易汗,最易外感,痰色黄,性粘稠,咯痰不爽,面红身热,口干,口渴,咳喘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两尺脉无力(编者注:中医把脉时,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3个指头,按在腕横纹近心端桡骨侧处的桡动脉上,3个指头下分别为寸、关、尺。食指下为尺,中指下为关,无名指下为寸。尺脉无力,提示肾气不足)。(2)治法:益气固表、消肺利痰,宣肺定喘止咳。(3)方药:玉屏风散,止嗽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化裁。生黄芪12~20克、防风12~15克、炒白术6~10克、麻黄6~10克、杏仁6~10克、生石膏20~30克、炙甘草6~10克、射干12~15克、百部10~12克、白前10~12克、紫苑12~15克、冬花12~15克、鱼腥草30~4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2、脾虚痰湿犯肺(1)主症舌脉:咳重浊,痰多色白,气喘气短尤甚,胸脘痞闷、呕恶、神疲纳少、脉弦缓,舌淡暗苔白腻。(2)治法:健脾豁痰,宣肺定喘止咳。(3)方药:四君子汤,导痰汤合三拗汤加减化裁。党参10~20克、炒白术10~12克、云苓10~12克、炙甘草10克、陈皮15克、半夏10~12克、胆星10~12克、枳实10~12克、竹茹10~12克、麻黄6~10克、杏仁10~12克、百部10~12克、紫苑10~15克、冬花10~15克、射干12克、板蓝根20~30克(气喘较重者,应给予鼻管间断吸氧)。3、脾肾阳虚、痰湿阻肺、肾不纳气(1)主症舌脉:反复咳嗽,食少便溏(大便稀烂),四肢不温,神疲乏力,胃脘痞满,腰酸腿软,喘促不安,动则愈甚,夜尿频,阳痿早泄,脉沉细无力,舌质淡胖,两尺无力。(2)治法:健脾益气、温肾纳气、宣肺定喘。(3)方药:金匮肾气丸方合三拗汤加减。①生熟地各6克、山药6~10克、山萸肉6~10克、云苓6~10克、泽泻10~12克、丹皮10~12克、丹参12~15克、熟附子10克、桂枝6克、麻黄6克、杏仁10~12克、炙甘草6~10克、党参10~15克、胡桃肉6~12克、紫河车10克,水煎服。②补骨脂12克、蛤蚧6克,研成细末。每次2克,1日3次,开水冲服(应间断鼻管给氧,每天不少于12小时)。4、肺脾肾阴阳俱伤,气滞血淤(1)主症舌脉:出现紫绀尤以四肢末端、口唇为甚。神疲气短显著,动则喘重、张口抬眉,不能平卧。痰粘稠不易咯出,咳嗽无力。重症者正气已衰,心血淤阻而致心悸、胸闷,舌暗绛(深红色为绛),脉虚弦或脉微欲绝。更甚者,痰热极盛正气衰败,痰浊蒙蔽清窍,神昏谵语、昏迷,热极导致肝风内动而四肢抽搐,牙关紧闭。(2)治法:清热解毒利痰,调理脾肾,芳香开窍,活血化淤标本兼治。(3)方药:清气化痰汤,麻杏石甘汤合生脉饮,桃仁四物汤加减化裁。瓜蒌10~15克、陈皮12~15克、半夏6~10克、薤白10~12克、胆星6~12克、枳实10~12克、麻黄6~10克、杏仁6~10克、生石膏15~20克、射干6~10克、太子参10~15克、麦冬6~12克、百合6~12克、丹参6~12克、桃仁6~10克、鱼腥草20~30克、板蓝根20~30克。每日1剂,水煎分6次服,每4小时1次。二、饮食调护唐代孙思邈说:“凡欲治
老慢支中医保健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