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西江考察报告.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西江考察报告在西江那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着一个纯净质朴的民族——苗族。我们今年很幸运在方老师和王老师两位专业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这片美丽的土地实践调查。在短短的十天时间里,让我收获颇多。一:历史悠久的文化“西江”是苗话的谐音,清朝时称呼“鸡讲”,民国抗日战争时期改为“西江”。苗话直译就是“鬼讨”,意译是“鬼讨的地方”。可见西江人迁徙到此地时的艰辛与困苦。1726年至1731年(即清雍正四年至九年)云南巡抚鄂尔泰“改土归流”,设置了苗疆六厅(八寨厅、丹江厅、清江厅、古州厅、都江厅、台拱厅),其中的丹江厅辖丹江卫、凯里卫,隶属都匀府。丹江卫置有“鸡讲司”,这是西江正式设治的开始。西江节日西江的节日很多,有俗话称“西江西细项,闹奔莫细斗”(苗话),意译即西江人很饿节日,三个节日连在一起吃。西江最热闹的节日首数“苗年”(苗话谐音“闹撵”)。西江苗年过三次,即“念亲”(苗话),意直译是“初年”;“念掠”(苗话),意直译“大年”;“念根”(苗话),意直译是“尾年”。初年,是西江人过年的开始,季节是大部分稻谷已经收割归仓、瓜果也已收到家存放,一般是成熟较晚的稻谷已经收割回家,只有少部分成熟较晚的农作物还在田地里,人们已基本处在农闲时节。这个节不隆重,一般就是买几斤肉杀等只鸡煮几条鱼,打一槽新糯米粑,自家人聚在一起吃就算过了,一般不邀亲朋。时间是公历的九月下旬到十月初的一个卯日下午。初年相当于汉族过的重阳节,但比重阳节的时间早。大年,是西江人最重要的节日,是西江人丰收后每年祭祖祭神的节日,卯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三十夜,辰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大年初一。时间是初年后的第二十四天,即初年后的第二个卯日。公历是十月下旬。因为各家人离家远近不同,到家时间不同,准备工作不同,吃饭前鸣放鞭炮时间不同,所以西江大年的鞭炮声此起彼落,从下午三、四时响到深夜。晚饭后,年少年幼男女则欢天喜地地在自家房前屋后或走村串巷放炮竹、烟火等,近年的礼花炮多了起来,把节日的西江照耀得更加绚丽多彩。因各家起床时间不同,准备工作时间不同,各户人家吃饭时间早晚不同,所以西江大年辰日的鞭炮声从凌晨响到中午十二、三点。从鞭炮声中就可以知道哪一家吃早吃晚,但原则上是赶早不赶晚。尾年,是西江最热闹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元宵节,娱乐性较强。时间是大年后的第二十四天,即大年后的第二个卯日,公历是十一月中旬或下旬。卯日下午,炒上大肉大菜,根据客人多少打上几槽糯米粑,摆上长桌,邀所有亲朋和家人入座,尽情吃喝,并相互用歌劝酒。从辰日起,在“赶打略”(苗话,意译即芦笙场),跳三、五、七、九天不等的芦笙舞,跳芦笙时间由鼓藏头确定。男人吹芦笙、女人则穿着节日盛装便装聚在一起欢庆节日。此外还开展斗牛、斗鸟、斗鸡等比赛。鼓藏节,苗话“闹好挠”,也叫“闹略”,直译是“吃鼓”,是西江最隆重的节日,是十二年才过一次的节日。时间是每逢虎年的尾年时节。有许多学者文人说是十三年过一次是错误的。每逢鼓藏节,家家都根据自家的财力尽可能多地邀请自己的所有的亲朋都来,来的亲朋都要挑着鱼、鸭、糯米饭、鞭炮(一般不少于一万响)而来,欢跳芦笙时间为九天。送亲朋走时每一户亲朋都要送一支二、三十斤重的猪腿,至亲的亲朋要送带有猪尾巴的猪腿,有些大户人家送的猪腿达三、四十只。芦笙场、街上的热闹场面不可同日而语。祭桥祭树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西江人每家每户都煮鸡蛋,并将煮熟的鸡蛋染上红色,蒸上糯米饭,携幼辈到自家桥上自家神树上祭祀。让神保佑自己的幼辈平安幸福成长,那天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吃上几个荷包蛋。开秧节。每逢五月上旬或中旬的一个丑日(具体丑日的确定要由活路头确定),由活路头于天未放亮前到固定的一丘田上栽上几棵秧苗,其他人家才能开始栽插秧苗。吃新节,苗话“闹么”,直译是“吃卯”,实则是吃新稻包。一般是开秧门后第五十天的“卯日”过节。时间一般是公历七月上旬的“卯日”。这一天,自家的亲朋一般都应邀而来。主要是杀鸡、鸭,并煮上几条鱼,包糯米粽粑。吃罢晚饭,河边看斗牛赛。“卯日”后第三天,即马日,是西江赶场日(赶集),四乡八寨青年都聚集于西江街上,万人空巷,从街上到街尾都挤满了青年人,每一个人家都有客人,少到七八人,多则四五十人。街上到处都是青年男女在对唱苗族情歌,许多青年男女都因唱歌生情,走向谈婚论嫁。上个世界九十年代后,外出打工的青年男女渐多,路途遥远,回家渐少,西江吃新节已经没有往日热闹。再说因现在的交流、教育等多方面原因,青年男女都很少再唱苗族情歌,多数人则根本不会唱了,在西江的吃新节已经很少听到感染人的苗族情歌。西江的吃新节已经今不如昔,从中可窥苗族文化在世界文化潮流冲击中渐趋灭失难保自身,这是悲哀还是欣喜?我想是悲哀多于欣喜。此外,元旦、春节、元宵、国庆这些节日,西江人也过,但较简单,这些多是建国后新形成的节日习惯。西江议事西江苗寨原四个行政村,现在

西江考察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5.13 MB
  • 时间2019-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