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通过实际地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的一些特征,渗透模型思想。能在一些简单图形中识别线段,会数出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并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实践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实际操作中经历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渗透模型思想。在具体环境中认识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会用厘米和米测量线段或者物体的长度,准确估计线段或者物体的长度。知道厘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1米=100厘米。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线段的特征,根据题目要求会画出相应的线段。,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难点:。,画指定长度的线段。。三,教学过程知识点一:线段的特征和其表示方法导学:拿出准备好的一根较细的线,先把它随意地放在桌子上,再用手握住它的两端,把它拉紧,观察这根线拉紧前后的形状。揭示线段的意义: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支持,黑板,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线段的表示方法及其特征:线段的表示方法:(端点)(端点)线段的特征:(1)线段是直的。(2)线段有两个端点。在图形中找出线段在长方形中找线段。长方形中有4条线段。在三角形中找线段三角形中有3条线段小朋友们想一想圆里面能找到线段吗?归纳总结:,有两个端点。。但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可以测量其长度。知识点二:画线段的方法导学:请小朋友们用直尺画一条线段。方法一:(1)先画一个端点;(2)再画一段直直的线;(3)最后画另一个端点。方法二:先画一条直直的线,再画两个端点。归纳总结:画线段可以先画一个端点,再由这个端点引一条线,最后画上另一个端点;也可以先画一条直线,再画上两个端点。?下面每幅图中有几条线段?图中有几条线段?把一根绳子对折后,再对折,然后从中间剪开,这时被剪成了几段。知识点三:明确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导学:量一量,课桌有多长?小明说:大约有8柞长。小红说:大约有4个文具盒长。小芳说:大约有5支铅笔长。三个小朋友都测量了课桌的长度,可是所得到的结果却不相同。难道他们错了吗?还是都是正确的呢?从上面的测量过程可以看出,量相同的一张课桌,得到的数据不同,是因为测量时所用的标准不一样,而且这些数据都是约数,不够准确,所以要想准确测量出课桌的长度,就需要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得到一致的结果。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这样才能知道物体的准确长度。知识点四:认识厘米导学:厘米时长度单位,1厘米有多长呢?尺是量长度的工具。直尺上的一大格就是1厘米。列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田字格的一条边大约长1厘米。归纳总结: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知识点五: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导学:请小朋友们用刻度尺量一下自己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0”对准铅笔的左端。。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刻度“0”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拓展提高】:如
厘米和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