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农村建设论文(农村经济建设论文)新农村建设筹资中的问题与对策.doc:..有关农村建设论文(农村经济建设论文):新农村建设筹资中的问题与对策摘要: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有无充足的资金支持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该文分析了现有的主要筹资渠道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完善现有筹资渠道,广开源头,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的建议。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筹资;问题;对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金投入是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新农村建设的投资范围应包括农业产业发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立、文化教育发展、社会保障五个方面,资金需求量是巨大的。研究与解决资金筹措问题无疑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新农村建设资金筹措的主要问题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主要来自国家财政资金投入、金融机构资金、社会投资和农民自筹等四个方面。但就目前来看,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问题。1•1财政支农资金供需矛盾突出作为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财政支农资金无疑对新农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近年来,政府财政支农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仍赶不上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的脚步。一方面,从1978年至今,每年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数额均比上年增加,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后,我国积极调整财政政策,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以“多予、少取、放活”为方针,加大了对农村建设事业和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2007年,中央财政农业支出达到了4318亿元,是1978年中央财政农业支出的28倍,是1990年的14倍。但在财政农业支出总额逐年提高的同时,其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却时有波动,总体上看,该比例呈下降的趋势。2007年中央财政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71%,这一比例与1978年相比低了4•72个百分点,比1990年也低了1•27个百分点⑴。同时,这个比例也低于农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的需求。中央财政如此,地方财政更是如此,一些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速度,而且在冃前县乡两级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的形势下,根本无力安排更多的资金支持农业,资金供需矛盾相当突出[2]o另一方面,财政支农资金并未都用在了新农村建设上。对于中央、省级政府而言,财政支农资金还包括了以维持基层政权机构运转、推进税费改革等为冃的的转移支付支出。根据国家财政部公布的2008年财政支出预算表显示,当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达到56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约37%;虽然数额上有了巨大的增长,但这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大江大河的治理费用和林业支出。这样一来,真正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就要大打折扣了。1•2金融支农资金比重下降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先进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农村金融资金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近年我国农村信贷供给规模不断增加,由1985年的2054•6亿元增至2003年的28449•7亿元,增长了13・8倍,但同时占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却从34・8%下降到17-9%[3]O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对金融资金的需求。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农村金融被严重边缘化,农村金融抑制现象严重,金融二元结构特征十分突出[4]。主要表现在:1-2-1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强调盈利,为使其经济效益最大化,四人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将各自在农村的经营网点向大中城市转移集中。据相关统计,至2005年末,金融机构网点总数降幅达45%,削减的金融机构网点主要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其中90%的乡镇撤销了农行营业所[5]。乡村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的大幅度缩水,必然降低了金融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许多贫困地区甚至根本没有国有商业银行网点,贷款支持更是无从谈起。在网点减少的同吋,为了降低风险,各大国有商业银行也纷纷紧缩银根,集中信贷权限将贷款投放重点上移。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广大农村地区“广存慎贷”甚至是“只存不贷”。支农贷款逐年减少,个别仍在进行涉农贷款的商业银行,也纷纷提高了贷款门槛,将贷款的对象集中于乡镇龙头企业,广大农村个体经营者无法取得贷款。央行2003年一份报告显示,县级各类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吸收资金6000多亿元,放贷给农村的只有3000多亿元,转出资金约3000多亿元[6]。其结果不仅无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反而充当了将资金从农村抽离的“抽水机”。1-2-2邮政储蓄据不完全统计,邮政储蓄在全国有近3•2万个网点,这些网点大部分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长久以来邮政储蓄在广大农村地区“只存不贷”,从农村地区抽取了大量的资金。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筹集。截至2006年末,邮政储蓄的存款余额达到1・6万亿元,存款规模列全国第五,其中65%来口县以下的乡镇及所辖地区农村[7]。1-2-3农村信用社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退位”和邮政储蓄
有关农村建设论文(农村经济建设论文)新农村建设筹资中的问题与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