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阆中古城概况阆中市,古称阆苑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东枕巴山之余脉,西倚剑门之臂腕,是巴蜀之要冲,川北之重镇,战国时为巴国国都,秦灭巴置阆中县迄今2300多年。历代在此设郡、州、府、道治所,蜀汉张飞镇守阆中七年,死于阆中,葬于阆中;唐高祖之子滕王元婴、鲁王灵夔都曾封治阆中;明末清初为四川省临时省会达十七年之久。阆中一直被封建帝王视为川北政治、军事、文化中心。阆中古城位于阆中新城的旁、嘉陵江边,号称全遥、安徽歙县),而且是保存最完整的古城,是完全按照唐代天文风水理论的一座城市,被誉为风水古城。的确,当您一走进阆中古城,看到四四方方的街道及整齐的青石板路、沿街悬挂的红灯笼,您会有一种走进历史的感觉。也许阆中古城没有丽江古城那种小桥流水似的江南风光,也缺乏那种少数民族的韵味,但阆中古城以它特有的厚重的历史,嘉陵江宽广的胸怀以及完全民居化的特色,向人们展示它独特的魅力。进入古城,但见长长短短、肥肥瘦瘦、弯弯拐拐的几十天街道,大多是明清穿逗木建筑结构建筑,少量唐宋建筑,一个个京都四合院串联成一条条幽深的街巷,俨然北京的胡同2、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剑阁县城南15公里处,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断褶带,大、小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峰峦似剑,两壁对峙如门,故称“剑门”,是我国最著名的天然关隘之一,享有“剑门天下险”、“天下第一关”、“蜀之门户”之美誉。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在此修筑栈道30里,设关守卫,称“剑阁”。唐代诗人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赞誉更让剑门关名扬海内。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10年9月被列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3、临潼骊山骊山--中国名山之一,她是唐华清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森林景观独具特色,有千亩侧柏林 临潼骊山、骊山拧拧柏、八戒显形树等。其山势峻峭断层地貌别具一格。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在骊山均留下烙印,古迹遗址星罗棋布、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离宫别墅皇家风范、地热温泉极具魅力。“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个荒冢掩皇王。”郭沫若先生的这两句诗恰到好处地向人们诉说着骊山的历史。这里已构成了一处殊堪神往的旅游胜地。上山有台阶路3200多米,先来到骊山半山腰“斑虎石”处,便见兵谏亭,是为纪念西安事变而建。过后,可往西直上山峰至“晚照亭”。站在亭的北侧,整个华清池近在眼前,一目了然。再往前便到西绣岭第三峰上的老君殿。老君即老子,为骊山著名道教官观。相传,唐玄宗两次在此见到老君降临阁内,故此称之为降圣阁,也叫朝元阁。殿内原供奉白玉老君像,“安史之乱”时,像的正身被烧裂,双手也被盗,现玉像保存在陕西博物馆内。由老君殿转往东,就到西绣岭第二峰上的“老母殿”。此殿是为历史传说中的女蜗而建的。再往东便到西绣岭第一峰上的烽火台。历史上“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相传,周幽王为博取爱妃褒姒一笑,曾在这里举烽火戏弄诸侯。当犬戎攻入骊山,幽王再下令点燃烽火,各诸侯却无人来救,幽王被杀,褒姒被掳,西周灭亡。过了烽火台后往东即到东绣岭上的“石瓮寺”。因寺的西面岩石受流水冲击而形似瓮,故得名“石瓮寺”。据传,该寺建于唐开元年间,用造华清宫所剩的材料予以修建的。接着来到位于东西绣岭之间的石翁谷中的“遇仙桥”。据说,此桥为唐代所建,是一座长5
荣昌——华山 沿途主要景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