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历史 经典 记录——透视北京十大建筑(上).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3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历史经典记录
——透视北京十大建筑(上)
张泽群:朋友们好!欢迎各位收看《百家讲坛》。今天是《百家讲坛》的国庆特别节目,我们也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三华诞的纪念日,那么我们要感受伟大国度的变化,我们可以从方方面面入手,可以从一些生活细节,也可以从庞大的建筑,《百家讲坛》将从建筑感受我们共和国的变迁。为此呢,我们请来了北京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原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赵知敬先生。欢迎您!
在北京生活的朋友呢,对一些建筑都非常有感情,无论是50年代的十大工程,还是80年代、90年代的十大建筑,每当我们看到这些建筑的时候,总有一个概念让我们产生,那就是“划时代”,我们能不能回顾一下50年代的十大工程?
赵知敬:应该说三组的十大建筑,50年代、80年代、90年代,通过这三组十大建筑,透视了我们建国53周年城市建设的伟大成就。建筑是凝固的乐章,它记录了我们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些情况,也就是说时代的里程碑。我记得50年代的时候,是为了庆祝建国10周年、国家大典,为了政治活动的需要,建了一批公共建筑。这种公共建筑标志着当时我们年轻的共和国的一种辉煌的成就。当时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由我们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团结协作,就在当时的经济情况下,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十大建筑,到今天不衰,我觉得不愧为时代的里程碑。
张泽群:赵主任,刚才我们了解50年代十大工程的背景,那么80年代和90年代十大建筑产生的背景是什么样的呢?
赵知敬:80年代十大建筑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给北京城市建设带来了新的生机,这时候建了一大批建筑,每年以800多万平方米竣工的速度,应该说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如何把这个历史记录下来,我们通过群众评选的办法,选出了80年代的十大建筑,作为当时历史的鉴证,这就是80年代。
90年代十大建筑呢,是在我们贯彻国务院对北京市建筑要求,要体现“民族传统、地方特色、时代精神”,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一个方针,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当时北京市有60多万人参与这样评选,选出了90年代的十大建筑,应该说是群众性最高的一次。
张泽群:可以想见我们普通的百姓对身边的建筑的感情和重视,那比较50年代十大工程、十大建筑,他们在一年之内修成了,在普通百姓心目当中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可是80年代和90年代建筑是先有了众多的建筑,在各个建筑当中又评选出了十个,这好像是正向和反向,有方向不同。
赵知敬:对,当时50年代规模比较小,咱们90年代、80年代在改革开放以后,大规模建设。过去,80年代一年竣工800多万,现在我们一年竣工2000多万这样一个规模。这样的形势下,所以这个建筑非常多,真是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所以从这次我们评选的十大建筑来说,也体现了很多不同的风格,这说明我们中国在建筑艺术创作上又新的往前迈进的一步。
张泽群:好,我们感谢赵主任。同时我们也再回顾一下看看这十大工程,十大建筑。
张泽群:刚才我们了解了我们身边这些划时代建筑产生的背景,下面呢我们请来了几位建筑设计大师,共同来回顾这些建筑产生的一些细节。现在我把这几位建筑大师介绍给大家,这位是中国工程院士、全国著名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关肇邺先生。欢迎您!这位是全国劳模、原北京建工集团高级工程师杨嗣信先生。欢迎您!这位是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设计大师、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马国馨先生。欢迎您!
那么我想请教三位专家,在50年代的十大工程开始的时候,恐怕你们已经参与或者是在关注它。当时这十大建筑要确定的时候,从各个方面有没有明确的概念,要建筑成什么样,它的风格、它的功能设计应该是什么样子?
关肇邺:我想那个时候因为是建国初期,整个百废待兴嘛,所以还没有明确地提出用什么风格,或者什么,我记得当时周总理就特别提过一句话,就是古今中外、皆为我用,就是说所有好的东西你们都可以用。因为那个时候我是刚大学毕业不久,所以我也参与了一点工作,我很清楚地记着这样一个指示。
张泽群:您当时去的是哪个工程?
关肇邺:我们清华大学曾经参加过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当时(还)有一个国家大剧院,我们也参加过那个设计,不过后来因为施工的能力、各方面的原因,国家大剧院把基础做完了以后,就停工了。
张泽群:人们说建筑总体现一个时代、一个,包括现在我们在建筑当中总会碰到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或者说是难以跨越受生产力局限的问题,杨先生就克服过很多类似的问题,包括90年代初中央电视塔,当时那个塔吊如何下来,这些问题都成为北京市民公众关注的问题了。那么再回到50年前,当初北京50年代十大工程在建筑过程当中,所遇到的最大技术方面的问题是什么?
杨嗣信:我觉得那时候十大工程难度最大的是人民

历史 经典 记录——透视北京十大建筑(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1-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