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赏析》结业论文系别:专业:姓名:学号:浅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意境美摘要:意境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特构,无论是对于诗词、绘画、音乐还是对于园林乃至盆景的创作来说,都能赋予灵魂,灌注生气,化景物为情思,变心态为画面,从而使作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意象含蓄,情致深蕴,从而以其特殊的美的魅力,引人入胜,耐人寻思。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意境审美艺术作品的意境首先是一个审美系统,它是由若干相关相生、互渗互补的元素所构成的完整统一的、形有尽而意无穷的、深邃的艺术空间。园林的意境美更是如此,其构成的诸元素具有突出的相关性和内聚力。然而,园林美的意境却有赖于两大序列诸元素的有机相关性和结构完整性,有赖于符合园林意境美的规律的意匠经营和整体章法。亚里士多德认为,“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艺术美是如此,作为中国艺术核心的意境美,更是如此。园林意境的整体生成,离不开造园家“经营位置”的艺术章法,离不开园林从宏观到微观的控制调配。一、空间分割:方方胜景,区区殊致任何园林,它的实际空间面积总是有限的,而艺术意境则要求无限,要求具有似乎不可穷尽的性质。一个古典园林要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丰富多彩、各具个性的景观和层出不穷、含蓄不尽的意境,首先就得意在笔先,在宏观上加以把握,将整个园林空间分割为如下的景观或景观层次:大景区、中景区、小景区乃至个体景观、微型景观……其中包括过渡空间以及中国园林特殊的空间——园中之园。在这个逐层分割的序列中,每个空间单位应有其不同的主题、风格和美。这才满足人们的好奇求新的审美心理。事实上,任何内容或形式的美,如果老是重复,人们就会厌倦、烦腻,使美感受到抑制,精神要求休息。I相反,如换一种内容或形式的美,那么,人们又会精神兴奋,重新产生兴趣,更新鲜的感觉就会朝着美而上升。园林中的景区同样如此,如果不断变换、生新,人们就会趣味无穷。这就说明了空间分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然,由于园林的性质和面积不同,这种空间层次的分割也只是相对的。人们每进入一区,眼前就换一番景色,别有一种艺术意境,于是,通过比较或对比,就会感到方方胜景,区区殊致,境界观赏不尽,层出不穷了,人们就会不断地“带着一种更新鲜更敏锐的感觉朝着美而上升”了。从理论上说,这就是一个个各别的意境单元,通过游览线和人们的审美脚步,串连而为一个整体的园林意境系统。一个园林之内有机地分割而成的,层层相套的大大小小的景区和景观,“象庶类以殊容”,它们不但有其风貌各异的多样性,而且,各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大都可以自成单元,作为单独的艺术品或意境美来欣赏,这就是“拆开则逐物有致”,亦即每个部分均有其独立的而且是独特的审美意味。然而,艺术作品的整体性、相关性还要求:每一部分都得成为一个有意味的整体的特定的组成部分。因此,作为艺术整体的园林,又要求取消其每个组成部分的各自分裂性,它决不容许任何部分成为超然于自己之外甚至与己分庭抗礼的独立王国。在园林整体的宏观控制之下,每个层次的景区、景观和意境单元之间都必须息息相关,一气贯注,异态共处地融洽成一个完满的有意味的艺术整体。这就是“合拢则通体联络”。既着意造成殊相的空间之美,又着意造成总体的意境之美;既可拆开供单独游赏,又可合拢作整体评价;独立多样而不分裂散乱,协调统一而不雷同板滞;变化多致,联络有情。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分割的美学规律。二、奥旷交替:奇趣别境的追求和空间分割律密切相关的,是奥旷交替律。在中国园林里,景区与景区连缀或过渡的重要规律之一,就是奥旷交替。“奥如”、“旷如”这两个空间概念,已得到历史的公认,它要求一个园中既要有奥如空间,亦即屈曲隐蔽,深邃回合的幽闭空间,又要有旷如空间,亦即寥廓悠长,虚旷高远的开阔空间,二者交替兼具,各极其妙,又相得益彰。大多数古典园林中的景区或景观空间单位,如加以横向的比较,有些可以分别地纳入“奥”、“旷”这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之中。而中国古典园林对于这两种空间的交替处理,一般有如下两种形式::中国园林似乎有一种模式,即一进门往往是不同形式的奥如空间。从意境结构来看,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抑,能产生“奥”的效果,再扬、疏、明、通都不同程度地和“旷”有关。进门处的奥如空间是一种“抑景”的手法,其目的之一是为了张扬其中即将呈现的旷如境界之美。,互换为妙:园内奥与旷的交替转换,能引起独特的心理效果,能构成园林审美的独特心境。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结构不是整齐一律的,往往喜欢追求意外的奇趣,突然的美感。《桃花源记》中由奥而旷的“豁然开朗”的境界,陆游诗中由奥而旷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它们之所以千百年来深入人心,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们满足着人们追求意外奇越的审美心理。人
ghnAAA园林艺术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