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1序言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是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提高应对各种风险和突发事件能力的根本所在,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建设“四个XX”的重要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XX省突发事件应对办法》、《XX省“十三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XX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本规划。,按照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及应急保障等应急管理工作主要环节,结合我市实际,统筹规划“十三五”应急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要求,全面落实中、省有关应急体系建设的部署,在不改变现有部门职责分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整合各地、各行业应急信息、队伍、装备和物资等现有存量资源,统一规划应急体系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和重点建设项目,着力解决涉及全局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进一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我市大力推进预案体系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建设,应急管理各项工作从无到有,逐渐加强,全市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十二五”末,全市共编制各级各类预案5000余件,基本形成以总体预案为纲、专项预案为线、部门和基层预案为支撑,纵向贯通行政机关和各类组织、横向覆盖社会各层面的应急预案体系;各级各部门组织开展了多次各类应急演练活动。预案编制、演练、管理和评估工作针对性、操作性不断增强。、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形成了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成立了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应急值守、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能,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市直有关部门强化了防汛抗旱、森林消防、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等专业机构应急指挥与协调职能;3县2区均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初步形成了市县(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积极探索建立隐患排查、监测预警、信息传递、舆论引导、快速响应、应急联动、善后处置等机制,突发事件的防范应对和处置效率明显提高。、县(区)、园区和乡镇(街道)三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基本形成了以公安、消防、武警、军队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防汛抗旱、抢险救灾、森林防火、通信保障、医疗卫生、动物疫情以及生物灾害处置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医疗卫生、电力燃气、工程建设等专业技术人员36类546人,防汛抢险、电力抢险、工程抢险、安全生产等应急救援队伍12类111支4023人,食品、砂石、医药等应急物资生产企业6类64家,防汛抢险、交通运输等应急物资设备11类,避灾避险场所103处等,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补充更新。市、县(区)民政部门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基本建成,商务、住建、交运、经信等部门建立了“以民备储、以商备储、以产备储”的应急物资供应制度。、植物病虫害、交通运输等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监测网络日趋完善。江河洪水预报提前15小时发布、准确率达80%以上;暴雨、大风、冰雹、寒潮、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短期预报准确率快速提高,预报时效提前1—3天;全市道路干线客运、危化品和集装箱车辆全部纳入GPS监控。政府组织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初步形成。《应急值守工作规范》、《突发事件信息报送规定》、《自然灾害灾情报送规范》,促进应急值守工作制度化、信息报送规范化。整合110、119、120等平台资源快速收集信息,以市直部门延伸到基层的信息网络快速核实信息,以新闻媒体为补充捕捉信息,以各级政府应急办和职能部门为主渠道全面汇总信息。启用应急信息指挥平台,通过手机短信、电话会议等形式,实现了突发事件信息、应急指令多方、同步、快速发送。,举办了骨干培训班和公务员《突发事件应对法》全员考试;举办了县区科级领导干部、新提拔科级干部、应急志愿者应急管理知识专题讲座;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干部全部参加了1次以上省级培训。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短信等渠道及组织干部进村入户的方式广泛、深入宣传防灾避险等相关知识。以“
十三五突发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