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鹏作者简介:王海鹏(1989–),男,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安,710062)内容摘要:“关公战蚩尤”是一个在山西地区流传很广的神话传说。关公与蚩尤本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在这则神话中却“战”到了一起。本文通过文化要素分析法,对“关公战蚩尤”的四大文化要素:盐池与蚩尤、关羽、道教,进行具体的分析,以弄清这四大要素在何时,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相融合,并成为一个整体,从而揭示出这则神话得以形成的合理轨迹。关键词:盐池与蚩尤;关羽;道教“关公战蚩尤”是一个在山西,特别是运城地区流传很广的神话传说。它最初是以话本的方式流传,继而以戏剧的方式发扬光大。对于这则神话的演变,颜建真在《“关羽战蚩尤”故事的演变》[1]268-278一文中,对这则神话故事的文本演变做了非常详细的考证,但是对于这则神话形成背后的因素没有做深入的研究。其它一些文章,如胡小伟先生的《三教圆通与关羽崇拜》、蔡东洲先生的《关羽现象与儒、释、道三教》也只是把这则神话故事作为一个道教发展的事例来考察。常金仓先生提出以文化要素分析法来研究文化现象,他说:“科学研究一般要从最简单的概念和事实开始,现象在历史研究中并不是最简单的东西,一个现象往往是由若干更简单的文化因素组成的。因而,当一个现象被确定下来以后,紧接着就要对这个现象加以分解,现象分解的首要任务是设法弄清特定现象有哪些因素组成而成,以及这些因素在综合体中发挥什么作用。”实践证明文化要素分析在中国古史及神话研究方面成效显著,本文拟通过这种方法,对盐池与蚩尤、关羽、道教等诸多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来阐释“关公战蚩尤”这则神话形成的合理轨迹。一、“关公战蚩尤”传说的文本考察 “关公战蚩尤”传说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人旧编元人刊印”的话本《大宋宣和遗事》[2]15。此事记载为崇宁五年:崇宁五年夏,解州有蛟在盐池作祟,布气十余里,人畜在气中者,辄皆嚼齿,伤人甚众。诏命嗣汉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治之。不旬日间,蛟祟已平。继先入见,帝抚劳再三,且问曰:“卿次剪除,是何妖魅?”继先答曰:“昔轩辕斩蚩尤,后人立祠于池以祀焉。今其祠宇顿弊,故变为蛟,以妖是境,欲求祀典。臣赖圣威,幸已除灭。”帝曰:“卿用何神,愿获一见,少劳神麻。”继先曰:“神即当起居圣驾。”忽有二神现于殿庭:一神绛衣金甲,青巾美髯。一神乃介胄之士。继先指示金甲者曰:“此即蜀将关羽也。”又指介胄者曰:“此乃信上自鸣山神石氏也。”言讫不见。帝遂褒加封赠,乃赐张继先为视秩大夫虚靖真人。在这则记载中,蚩尤是因为祭祀自己的庙宇败坏而变为蛟作祟的。张天师则在关羽和神祗神石氏的帮助下,铲除了蚩尤。这则故事情节简略,人物形象也比较单一,且叙事的重点在于突出张天师的法力:因为是他将蚩尤作祟的事情告知皇帝,蚩尤被铲除也是因为张天师召唤关羽和神石氏帮助的缘故。其次,对于“关公战蚩尤”神话进行详细记载的是元代人胡琦。他在《关王事迹》中引古记云:宋大中祥符七年,解州奏盐池水减,亏失常课。上遣使往视,还报曰:“臣见一父老,自称城隍神,令臣奏云,为盐池之患,蚩尤也。忽不见,上乃诏命吕夷简至解州致祭,事讫之夕,夷简梦神人戎衣,怒而言曰:吾蚩尤也,主此盐池,今者天子立轩辕祠,轩辕,吾仇也。我为此不平,故绝池水,若急毁之则已。夷简还,白其事,王钦若曰:蚩尤,邪神也,信州龙山张天师,能
关公战蚩尤神话形成的文化考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