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压力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途径很多,思路也不少。本文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分析就业与择业的关系,力求在科学择业的基础上,提高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关键词:就业;择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一些毕业生缺乏必要的自信,就业时“饥不择食”;另一些依然抱着“天之骄子”的心态,就业时“好高骛远”,脱离社会需要。这两种倾向都将导致就业成功率的下降。学校和社会曾向大学生呼吁“先就业,再择业”,以缓解就业压力。此呼吁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即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就业与择业,避免好高骛远的择业心态,提高学生的第一次就业率,稳定就业局势。但有不少大学生缺乏对自己和社会的正确认识,以为先就业就是忽视自身条件,迎合就业岗位的需要,只要有用人单位接受,就盲目签约。这种现象尤其在一般院校及非热门专业的学生中最为突出。其结果可能因为匆忙就业而导致更高的离职率,就业压力依然存在。 其实,割裂就业与择业的关系,孤立看待二者的先后关系是不科学的。我们倡导的是科学择业,以提高就业成功率,保持就业的稳定。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必要性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实意义(一)有利于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 不管承认与否,大学生的第一份职业从广义上讲就是择业的结果,但这种择业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父母的意愿,学校的推荐,社会单方面需求的结果,与大学生自身的条件(职业兴趣、职业锚、职业能力)可能并不完全相符。而我们提倡的是科学择业,即求职者依照自己的职业期望和兴趣,凭借自身能力挑选职业,使自身能力素质与职业需求特征相符合的过程。(二)提高就业市场配置的成功率 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很看重各种形式的人才交流会,这也是他们走向社会,选择职业的主要渠道之一。根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的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人才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30%左右。(三)有利于降低就业压力 由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缺乏长远打算,不少大学生年轻时只是随波逐流地换工作,能找着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到了30多岁还没有职业定位。这种缺少规划地更换工作,一方面难以在一个合适的领域内积累必要的职业经验,而这正是企业所需要的;另一方面频繁跳槽,会影响自己职业的稳定发展。一个不具备应有的职业技能和经验的求职者,或者频繁跳槽的求职者都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亲睐。个体的这种行为最终会演变成整个社会对大学生求职者的谨慎选择,导致另一种就业压力,从会使得他们承受就业压力的时间变得更长。大学生职业规划的任务1、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 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任务。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性格要求。求职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来培养、发展相应的职业性格。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所创的职业性向测验,把个性类型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任何一种环境大体上都可以归属于其一种或几种类型的组合。通过类似的职业性向测验,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实现个性与职业之间的匹配。2、认识自己的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地接触、认识和研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用人单
计算机专业职业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